最新信息
熱門信息

重慶作家優(yōu)秀作品展|何炬學長篇報告文學《太陽出來喜洋洋》(節(jié)選)

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2年11月25日      


花光重重峽谷香


一、過去或貧困

到了每年三月,西邊高高的扇子巖下,3000畝李花從谷底層層疊疊,開到山頂,與對面貓鼻梁的綠樹相對照。花光濃烈,這條深谷里,仿佛照上了好幾個太陽,亮得人從內到外格外舒坦。蝶舞蜂飛,香氣馥郁。在有星光的夜晚,村民們走出屋子來,站在自家干凈的地壩上,走在寬敞的公路上,也能看清滿溝滿谷浮泛的光,霧氣一樣流走,要把人給浮起來。又像是谷底里那條嚯嚯流淌的替溪溝,漲了花氣水,要流到十公里外的谷口去,流入碧藍的烏江里去。

這花影的世界,真有幾分仙氣。

然而,幾年前,這個地處兩山緊緊夾住的河壩村,卻沒有這樣的景色。全村近3000人,大部分居住在西坡扇子巖下,還有一個組,在對面貓鼻梁的山頂部分。兩山從谷底替溪溝筆立而上,從海拔300米,到1000米,就像兩個抵足而坐的巨人。千百年來,河壩村的村民,祖祖輩輩,匍匐在陡峭的山坡上,艱難地生存了下來。雨天,半山以上的農舍、梯土、林木和山峰,隱沒在云霧里,終日不見,或數日不見。晴天,半山以下的農舍、梯土、林木和流水,也隱沒在云霧里,要到中午,太陽照熱了谷底,云霧才升騰起來,然后消散。進入這深谷里來的人,左看是高入云天的扇子巖山,右看是高入云天的貓鼻梁山,不免心驚氣促。

空中人語、雞鳴、狗吠。反過來,腳底人語、雞鳴、狗吠。半夜里,對面高山上的咳嗽聲、關門聲,會驚醒這面山坡上屋子里的人。做夢的人因此翻一個身,激出一身冷汗,趕忙伸手抓住床沿,以為自己要滾下懸崖去。這是一個魔幻的山谷。垂直的、重疊的生存者,只想狂吼一陣山歌《太陽出來喜洋洋》。

2014年以前,彭水自治縣河壩村的貧困、凋敝是個什么樣子呢?如果我們還原一下的話,有這樣幾個情況可以略作說明。

貧苦發(fā)生率很高。全村687戶,2885人,有9個小組,而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93戶,345人,貧困發(fā)生率為13.9%。除此而外,有各類殘疾人80多人,精神病人10多人。全村青壯年,不分男女,常年外出務工。大部分土地撂荒,家門多緊閉。有的房屋破敗,甚至倒塌。山道上難見行人。

出行難十分突出。在2004年以前,村民出行,要么沿著替溪溝往下,步行兩小時去萬足隧道洞口趕車,要么步行兩小時去巖東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千百年來,登山的石級、蹚水的跳蹬、下崖的棧道、還有攀巖的葛藤,這就是河壩村人的路。那時,別說硬化油化的公路,連泥石村道也沒有。2004年,為修烏江彭水電站,縣上為臨時改道,才從巖東鄉(xiāng)修了一條泥石路去萬足。這路得從河壩村過,這才結束了河壩村沒有公路的歷史。要是沒有這個機緣,河壩村的公路,不知要推后多少年。沒有公路,深谷村民種出的糧食賣不出去,喂養(yǎng)的肥豬賣不出去。

食物供給有限。傳統(tǒng)上,農民的生存只有種糧食。然而,河壩村只有5000畝耕地。雖然河谷地帶有良田,但極少,也就400畝左右。更多的是坡地,陡度在30度以上。3000人,要在這樣的夾皮溝里,靠種地維持生計,無論如何,也是癡人說夢。所以,近二十年來,青壯年全部外出務工。家里只有老弱的人在,少部分還有上學的孩子留了下來。務工收入,成了河壩村,成了每個家庭生存的唯一來源。沒有新的產業(yè),傳統(tǒng)農業(yè)既無利,更無力來維持。漸漸地,土地大量撂荒。昔日精耕細作的有限梯土,如今一大坡一大坡的長滿了灌木和雜草。

貧窮不僅剝奪人的尊嚴,也會讓人不顧尊嚴。辦無事酒,成了村民相互斂財的手段。娶親嫁女自不必說了,必當大操大辦一番。老人過世,也是題中之義了。房子落成、孩子滿月、學生考學,也是堂而皇之地擺酒席,請客收禮。各種生日宴、搬家宴,考學落第的安慰宴,甚至母豬生子的分享宴也擺了出來。每到寒冬臘月,外出務工的人開始陸續(xù)回來,整個峽谷里,就喧鬧開了。這家的院壩,那家的堂屋,公路邊,大樹下,都是聚集成堆的人群。鞭炮聲,鑼鼓聲,猜拳行令聲,賭寶的吆喝聲,買了車子回來的人炫耀一番的摁喇叭聲,以及各種打罵聲、笑鬧聲,填滿了整個深谷,仿佛是集中起來,要把深谷里一年的寂寞都給趕走似的。人們苦不堪言,又心知肚明。送了禮回來,躺在床上,想的是明天我也來設個什么題目,趁過年時人都沒有走,也來辦個酒,收個三萬五萬。一萬八千也行。

那些有點身體殘疾的人,走不出家門,也干不了什么農活,也想不了什么法子來辦酒,即便有個題目,約了期,到時沒人來送禮。這樣的人,也就破罐子破摔,干脆游手好閑。時日久了,嚴重的,就漸漸滑入精神疾病中去了。

河壩村,陡坡上的人紛紛搬家,住到了谷底公路邊來了,磚混的房子,粗糙地、大腳大手地站立在路邊,像一個個仍在生氣蠻漢。然而,春節(jié)一過,人去樓空,寂靜的深谷里,只有野花在開放。寂寥和本質上的貧困,依然掛在門頭上。


二、現在或變化

變化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一定要找個確定的時間,這樣的做法或許不夠準確,也不科學。因為任何變化,都帶有一定的漸進性。要說突變,除非是化學性質的。否則,你無法說什么是一夜之間就變化了的。

那就說個大概吧。

大概是2014年,國家實施新一輪脫貧攻堅開始。這個工程的實施,是促成河壩村發(fā)生變化的直接動因和力量。

先說人。也就是對貧困戶的精準幫扶。村黨支部和駐村工作隊,按照要求,對貧困戶進行了認真識別。把每一戶的致貧原因進行了梳理。該托底的托底,該幫扶的幫扶。而幫扶上,針對致貧原因,分類進行。因學的,就助學,因病的,就給以醫(yī)療保障。沒房子住的,按標準為其修房子。是思想或技術缺失的,就搞技術培訓,扶志與扶智。

有個叫陳竣(化名)的貧困戶,先天有一點肢殘,但不影響生產勞動,性格卻有點古怪,跟鄰里、跟村干部都合不來。不上坡種地,更不外出務工。家里也無收拾,房子破爛、低矮,要倒不倒的。他的貧困,其實是思想的貧困。要是他愿意干活,無論如何,也是能自食其力,無衣食之憂的。

對這類貧困人員,只有解決其思想上的病,才可能消除貧困。扶貧工作隊的人,三番五次去他家,跟他談心交心。十天過去了,一個月也過去了,三個月過去了,陳竣的思想大門打開了。他感動地說,我愿意站起來干,不愿意躺倒起等。

思想的轉變,帶來了行為的轉變。陳竣的房子維修了,像一個久病的人痊愈,有了新的面貌。屋子里,政府還為之新建了廁所和廚房。他開始講究起來,屋子有了收拾,地壩沒了雜草,整個家庭的環(huán)境衛(wèi)生干凈、整潔。為了激勵他脫貧,政府專門給他修了雞舍,購買了100只雞苗。陳竣開始了肉雞養(yǎng)殖,目前有了200只。他還開墾了2畝撂荒地,種上了包谷、豆子。這個一度被人瞧不起的人,如今脫了貧,通過自己的勞動,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他過去一臉木訥的表情,如今變成了柔和的笑臉,眼神變得專注和清明起來,步子也變得昂揚了。

這個人的變化,深深影響了河壩村兩邊高山上的村民。人們說,除了大病和天災,其實,貧困是我們可以把控的。

不是么?同樣在這個村,有個家庭,就是努力把控,把貧困摔進了替溪溝里去了。

扇子巖眉額處,海拔800米,一個小地名叫“周家”的小山村里,有個叫周青余的人。他家的貧困,是因學致貧。然而,這個漢子,卻并不把這個暫時的貧困當回事。他的家庭結構是這樣的。自己有三個孩子,兩個在讀大學,一個在讀中學。夫婦之外,有個老父親,體弱多病。周青余夫婦勤勞,外出務工,本可以支撐這個家庭的。不料幾年前,岳父死了,舅子也病故了。舅母子(內弟媳)跑了。剩下岳母和一個內侄女,無人照料。周青余把住在對面貓鼻梁皂桷坪山寨里的岳母和內侄女接來,一同生活,還送侄女讀書。這樣一來,兩個多病的老人,四個讀書的學生,生活壓力就增大了很多。

可周青余不等不靠,還堅持不當貧困戶。幫扶的同志認為,這樣的家庭,人雖然有志氣,但確實有暫時困難,更需要幫扶一下,過后隨時可以摘帽。這樣一說,他才勉強接受。周青余夫婦除了種地,還干起了養(yǎng)殖。喂養(yǎng)了8頭黃牛,40多只山羊。也參加果園的勞動,還兼任公路保潔的工勤工作。一年下來,收入有6萬元。一大家子的生活,沒有問題。兩年前,他還蓋起了新房。三樓一底,很是氣派。

志氣是人走出貧困的根本要素。本村一個王姓人家,因為有戰(zhàn)勝貧困的志氣,走出了夾皮溝,成了千萬富翁;蛟S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沒有可復制性。但是,精神層面的復制,其實是可能的,也是更必要的。

二十多年前,王為(化名)的父母在彭水縣城做生意,一年下來,血本無歸,欠了一屁股債。本想擺脫貧困,哪知跌入到更加困頓的境地里。當時王為在讀中學,他的父母把實情告知了他,一家人沒有放棄,沒有絕望。打下欠條,對親戚朋友承諾,一定會想辦法還清借款的。一番努力下來,沒有起色。全家人橫下一條心,讀書的暫時也不讀了,舉家跑到新疆去,希望能在那里找到發(fā)展的機遇,盡快把欠人的錢還了。可是,兩年下來,不僅還不了舊賬,新賬也越積越多。面對這樣的處境,一家人的斗志更加激昂。以誠實和勤勞,終于在第三年有了起色。漸漸地,一家人不僅在異地他鄉(xiāng)立住了腳,而且還有了自己的小企業(yè)。按照承諾,還清了欠款。十年前,王為回到家鄉(xiāng),出資3萬元修村道,F在,他們一家在新疆的資產,有上千萬。前年王為回到老家,修建了一棟別墅。王家的變化,激勵了河壩村人!爱斈,”人們說,“他們家不是跟我們一樣的嗎?還欠了那么大的債,F在看看,人家過的是皇宮里的日子!”于是,不少村民從心底里筑牢了要改變貧困的意愿,立起了戰(zhàn)勝貧困的志氣。

不僅如此,王家的別墅,王家的家庭衛(wèi)生,王家的為人處世,也影響了村民,F在,村子里效仿修別墅的,已經有了三四家。講究家庭環(huán)境衛(wèi)生,對人誠實友善,不甘貧困的精神氣象,漸漸成了全體村民的行動。

如今在河壩村,曬著太陽等脫貧的人沒有了。特殊困難家庭,都得到了兜底性保障。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到了每一個家庭。人的精神面貌,有了較為根本的改變。

次說路。

在這個 v字形的山谷里,不是沒有路。有人就一定有路,但那路,是直上直下的石級、土坎,是穿過懸崖的羊腸小道和藤條,是河溝上的石跳蹬,沒有一條平坦的大道。準確地講,2004年以前,河壩村沒有一條公路。2004年,從巖東鄉(xiāng)政府到萬足鄉(xiāng),有一條過境泥石路。但也就如此而已。這條從谷底過境的路,只有7公里左右,路在懸崖下,或在懸崖上,只有在郭家壩、周家壩等兩個地方,略有一點平緩的坡地?墒牵@樣艱險的路,仿佛是一道生命之門,吸引了扇子巖和貓鼻梁兩邊山上的村民。他們紛紛跑下來,圍著這條路,修起了房子。也不管這里離家有多遠,也不管干活有多不方便。他們就是要向路靠近,要住到公路邊來。潛意識里,仿佛只要住到了公路邊,人就得救了,家庭的發(fā)展就有了希望。在偏遠貧困的山區(qū),人們對公路有著不可思議的向往,或者說有一種崇拜。

曾幾何時,自發(fā)組織修路,激發(fā)了村民極大的熱情。但是,集資修建,投工投勞的自發(fā)行為,畢竟力量太微弱。那時,解決吃穿問題,是最大的根本性問題。村民的錢糧有限,村子里的絕大部分人,還得出去打工掙錢,所以,集資修建,投工投勞的自發(fā)性修路行動,總是斷斷續(xù)續(xù)的,總是不可能徹底進行下去。直到2014年,村子里沒有修成一條完整的村道。

2014年,新一輪扶貧工作開始。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共同努力,著手建設村民盼望已久的通組路、入戶便道和生產路。五年下來,從貓鼻梁這邊看過去,對面的扇子巖山下,從谷底到云端,村村寨寨被各類道路網格化了。而貓鼻梁這邊,只有一個組,住在皂桷坪,一條5米寬的公路,正在穿云破霧,從谷底里爬上去。一個只有17平方公里的河壩村,如今有油路兩條,15公里長,另有硬化公路31公里。生產路10公里,入戶路即人行便道20公里。早先急急忙忙搬到谷底那條過境公路邊住的村民,有些后悔了。現在,就在原來老家的門口,有了更好的公路。有人要搬回來住。因為老家的居住地,更安逸,風景更好,勞動更方便。

春節(jié)前,務工的人紛紛回來了。他們開著各類車子,一路從烏江邊萬足隧道口左轉上來,朝著這條隱秘的深谷的里端開進來。開進了河壩村,開到了谷底、半山、或山頂的云霧中去。第一次把車子開到自己山寨、自家屋門口的人,仿佛在做夢。這是真實的嗎?他再一次掏出車鑰匙來,摁了摁鎖,嘟的一聲,車燈閃爍了一下,反光鏡折返回去,老父母站在門口,手搓圍腰,笑著,屋子里飄出了臘肉燉紅苕粉的香味來。啊,是真實的。他心中落了底,覺得一年在外的辛苦,有了很大的回報。收起車鑰匙,他覺得,住在山上,其實和城里的富人住在鄉(xiāng)間別墅,也是差不多的。

過去有個通俗的口號,叫:要想富先修路。固然,這是前提。如果你不離開,在原地,路是富的前提。沒有路,絕對不可能富(盡管有了路,也不一定就富)。其實,路的作用,在農村,還不僅僅只有這么一點,不僅僅是致富的前提,也不僅僅解決了出行難。路的暢通,從人的心理,其實讓偏僻之地的村民,一定程度獲得了與城里人的平等感。這一點,恐怕為很多人所不了解。

再說業(yè)。

路有了,路多了,路暢了,人心有了改變。土地資源的利用,就成了頭等重要的事情了。雖然,我們不可能因此把近2000個勞動力都叫回來,回到這塊土地上。因為這個空間,無法承載近2000個勞動力求生存。但是,大量撂荒的土地,總是可以做文章的。讓大部分外出務工的繼續(xù)出去,讓留在村子里上了年歲的弱勞動力就近務工,不是很好嗎?

幾年前的河壩村,在扇子巖山這面的山坡上,近4000畝耕地,有3000畝撂荒。從前賴以求生的梯土,盡管太陡,但還是在人的手里長出了莊稼?墒,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年一年地,人們放棄了種植,不再走進昔日的梯土。

任正芳,一個小女子,看到了河壩村的地理優(yōu)勢,她來考察后,拍板在此發(fā)展青脆李。她有一個苗芳農業(yè)發(fā)展公司,本在縣城、在別的鎮(zhèn)搞現代農業(yè)。看到了公路的暢通,看到了大片的撂荒地,看到了山谷的氣候,她率先在此投資100多萬元,建起了首個青脆李生產基地。她的到來,還帶動了另一個勤華農業(yè)公司的加入。兩個公司,幾年來,共建起了3000畝青脆李基地。200多戶農戶土地流轉,并在公司里務工。其中有貧困戶65戶。

當苗芳公司的人員開著挖掘機來到河壩村的山坡上,開墾撂荒的土地時,村民的心情是復雜的。他們大多是跟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天天眼看土地撂荒,心中著急,可是,年輕人又不可能在土地上解決家庭的溫飽。如今,挖掘機挖開了那些熟悉的泥巴來,他們板結的心,也似乎像泥土一樣松活了過來。從此,栽苗子,施肥,除草,剪枝,摘果。昔日沒人進出的山坡上,又有了人影,有了人聲,還有了山歌。第二年的三月,雪白的李花從谷底開上來,開到扇子巖山的眉額處,整個山坡,就是一副展開的偌大的花毯。這花毯的華光,讓整個峽谷都光艷無比。對面的貓鼻梁山,更陡峭,只有很少的坡地,基本全是林地。一面是花光,一面是綠影。強烈的對比,濃烈的香氣,引得許多游人進來賞玩。一年一度的賞花,一年一度的摘果,不僅成了河壩村人的大事,也成了游人蜂擁而至的兩個時段。

待在家里的弱勞動力,有了親近土地的工作,有了不出家門就可以掙錢的活路。僅以苗芳農業(yè)公司為例,她的基地吸納了當地村民近1萬人次參加務工,其中貧困戶有60人,有6000人次。全年結算勞務支出超過60萬元。不少務工的村民,全年光勞務收入,就可以領到8000元。如果沒有產業(yè)的進入,這些一天只能在自家菜地里種菜的老農,他們是沒有這筆收入的。

站在過去的萬天宮小廟前的高地上一望,腳下的坡地,身后的坡地,全是整齊的李樹。時值初冬,今年的果子早已收獲,修枝后的李樹,像一個個剛理發(fā)的少年,鼓著一股勁。李樹下,套種了中藥材前胡的梯土上,村民正在挖前胡。有勞力的人,一天能挖幾百上千斤,可得勞務收入近100元。

然而,水果依然還屬于傳統(tǒng)農業(yè)范疇,其抗風險的能力,需要不斷用現代的方式來給以保證。2018年,河壩村的青脆李,遭遇了叫人痛心的打擊。毀滅性的打擊。

進入六月,樹樹青果累累,豐收在望。苗芳和勤華兩個公司,都草擬了摘果的熱鬧方案。只要進入七月,果實完全成熟,各種摘果活動就展開。只要半個月左右,數百噸青脆李下樹,產值近千萬元。公司有收入,農民能領到土地流轉費,務工費。

正當大家都喜笑顏開,準備收獲的時候,成熟的果子,幾天之內紛紛開裂。甜啊,脆啊,真叫好吃?墒,果子開裂了,然后就掉落了,然后就爛掉了。所有的人,看到這場景,欲哭無淚。一年的辛苦下來,兩個公司的收入,還不到一百萬元。

壞了。河壩村的村民該拿到的辛苦錢眼看就泡湯了。而公司更是血本無歸。村民們開始很同情公司,可是,畢竟盈虧屬于公司承擔,村民的血汗錢總該有啊。漸漸的,村民有了意見。就法律的角度上講,村民沒有共擔風險盈虧的責任和義務。

此時,對于兩家公司來說,如何面對,是個考驗。苗芳公司的任正芳,對此很快給出了答案。不能虧了老百姓。她主動承擔,承諾稍后一定兌現農民的土地流轉費和務工費。果然,到了年底,虧損巨大的苗芳公司,籌款付清了老百姓的錢。另一個公司,也想辦法兌現了。公司的責任、道義,讓辛勞的河壩村人,看到了產業(yè)發(fā)展者的堅定和誠信。今年,村民積極投入勞動,而苗芳農業(yè)公司等,找到了果子開裂的原因,在條件好的地塊,蓋上了大棚。果子沒有開裂,單其一家,就產了200多噸青脆李。

有了這樣的經歷,河壩村發(fā)展核桃、楠竹等產業(yè),也順利開展起來。難免是有風險的。但是,村民們相信投資者的誠信、技術和專業(yè)精神。在貓鼻梁山那一面,栽種楠竹1600多畝。如今,兩面山上,都有了適宜的產業(yè)布局。

雖然,河壩村的脫貧致富,最終還得依賴于外出務工的打工經濟來支撐,但是,有了規(guī);漠a業(yè)的發(fā)展,利用了撂荒的土地資源,讓留守在家的弱勞動力也找到了務工收入,使得荒敗的家園,重新煥發(fā)出了盎然生機。這無論如何,都是有利無害的。關鍵的問題是,要找準適宜的產業(yè),要有差異化,要可持續(xù)。而這,才是包括河壩村在內的農村產業(yè)發(fā)展的根本問題。

又說房。

十年前,河壩村大量的磚混結構的房子,從木瓦房邊冒了出來,有的就干脆從木瓦房地基上長了出來,仿佛斑鳩窩里長出了禿鷲一樣。更多的磚混房子,尋找僅有的公路,你挨我我挨你,像孤獨的人聚在一起抵御孤獨一樣。少部分人家,還住在老舊的木瓦房里。而幾年前那場發(fā)生在貓鼻梁山上皂桷坪的火災,讓河壩村人,似乎想徹底丟棄老舊的木瓦房。那是個大白天,17家人的連片木瓦房著了火。青壯年一個也沒有在家,老弱的人,擔不來水,上不了房,斷不了火。山下的人上不去。眼睜睜地,任由火神吞噬。焦急、哭喊、捶頭頓腳。災難在眼前,你無法阻止。

可是,皂桷坪上的人,還是留戀著古老的木瓦房。公路通了,他們修磚混房的也不多。

對此,扶貧工作隊的人,也沒有做強行的要求。幾年來,按照要求,他們對53戶 d級危房進行了改造,涉及貧困戶有20家。對59戶c 級房也進行了修補改造。異地搬遷安置了41戶,對全村有條件的院落進行風貌整治,涉及179戶。如今的河壩村,雖然沒有了幾棟木瓦房了,但是,黃色的、紅色的屋頂,造型各異的設計,給村民的居所帶來了新的變化。這個變化,或許是值得長久觀察的,不可以貿然下結論是對的還是不對的。這個變化,也包括那幾棟別墅在深谷里鶴立雞群的深刻刺激。

那么,就長遠來看,就鄉(xiāng)村居住文脈來看,我們該不該引導村民,在用現代的方式來改進居住的舒適和實用性的同時,保留傳統(tǒng)居住文化根脈?我們該不該進行鄉(xiāng)村居所的統(tǒng)一規(guī)劃?如今自由的、無序的、乃至很粗糙的建筑,無疑會對鄉(xiāng)村未來的發(fā)展留下弊端。

可以欣慰的是,水電進了門,風雨入不了戶,火災隱患大大降低,安全性確實大大增強了。

也說潔。

村容村貌的煥然一新,除了房屋的品貌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外,如今在河壩村,潔凈的居所,敞亮的院落,干凈的道路,人心醇厚精神的回歸,才是最主要的。污水從山頂流下來的現象沒有了;屋子里一片狼藉的現象少了;道路上到處是糞便的現象沒有了;沿著公路,挨著房屋,一字兒擺開桌子整無事酒的熱鬧場面沒有了。道路有專人清掃,全村設了15個公益崗位,統(tǒng)一調配使用。垃圾進行了分類。在山灣,岔路口,四個垃圾箱,紅黃黑綠,用鋁合金框架圍合在一起,標明了分類,成為一個垃圾定點回收處。全村有17個這樣的點。每周一三五,清運垃圾的老王,開著三輪車,逐一清運。如今,到了十冬臘月,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聚在一起吃無事酒的場面,改成了走親訪友的聚會,互相交流務工的情況。過去喧囂雜亂、人情繁重的春節(jié),變成了輕松歡快的自由小聚。親情和鄉(xiāng)情,回歸到了它的本源。

要是在過去,陳家老母過八十歲生日,不整五十桌酒,也整四十桌。人生七十古來稀,何況是八十大壽呢。然而,2019年的12月15日,這家人,殺了年豬,為老人做八十大壽的壽酒,只請了至親的人來參加,總共不到四桌人。村干部不說,周圍的居民還不知道。因為,陳家既沒有請客,也沒有放鞭炮,更沒有掛紅。早幾年,凡是相識的人,都會請來吃酒。鞭炮,沖天炮,鑼鼓嗩吶,歌隊,烏喧喧,鬧麻麻。整條深谷里,將有兩天一晚的喧囂。

去年和今年,村子里還先后考上了三個研究生。沒有哪家請客朝賀。人們都知道,這是跳出山外去見大世面的驚人之事。值得稱道。

沒有規(guī)勸,沒有阻止,村民們自覺按照村規(guī)民約來執(zhí)行。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精神昂揚向上,如今在河壩村,正在形成風尚。

最后說干部。

具有一定現代思維和理念的青壯年不在家,鄉(xiāng)村的發(fā)展靠什么人來引導?無疑,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脫貧攻堅工作,無意中,進行了較好的嘗試,一定程度上講,是成功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那就是讓。ㄊ校、縣、鄉(xiāng)里的人到村里面去。去幫扶,去引導。這不僅僅只針對絕對貧困家庭,更要針對全體村民。一則,這是政府對三農的必要舉措,是責任和義務,政府不能無視鄉(xiāng)村日漸凋敝的現狀。一則,鄉(xiāng)村的資源是可以利用的,而且是應該得到利用的。再則,有思想有干勁的人下去,得到了鍛煉,對未來的國家治理,將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當這些有過鄉(xiāng)村工作經驗的人走上了領導崗位后,他們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對底層民眾的需求,才會了然于心。在一定時期內,中國的主要問題之一,將依然有三農這個問題。

河壩村的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在幫扶這個工作上,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在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治理,鄉(xiāng)風文明引導,產業(yè)發(fā)展布局等方面,盡可能往最好的方面去做。第一書記趙開紀,村支書徐世太,密切配合,駐村工作隊跟村支兩委融合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是河壩村有明顯變化的動因。這個團體,好學,有上進心。

派什么樣的人下去,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未來也會有不一樣的發(fā)展。在六個精準中,派人精準,真是一個關鍵。

你不一定要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也做不了。但把好政策落實下去,把事實做實,把好事辦好。這是最低標準,其實也是最高標準。


三、將來或結語

河壩村是重慶市115個貧困村之一,幾年來,變化一年一年在發(fā)生,貧困得到了控制,絕對貧困得到了遏制。道路暢通,房屋安全,兩不愁三保障落到了實處,撂荒的土地和撂荒的人心,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回歸,總體看,這個村子起來了,沒有繼續(xù)凋敝下去,而且煥發(fā)了勃勃生機。但是,擺脫貧困的路,并非已經完全鋪就。因為貧困如影隨形,稍有不慎,就會襲擊村民。主體的支撐,依然是外出務工。那么,在現有狀況下遏制貧困,振興鄉(xiāng)村,其方向和路徑,都是正確而必要的?梢灶A見到,河壩村和別的村一樣,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發(fā)生一些更為深刻的變化。

那時,或許是李花繼續(xù)如天上的花毯一樣,照亮這個深谷,或許是別的花更替而來?傊牵灰镁脼楣,這個深谷里,一定是不缺花香的。

離開河壩村的時候,頭頂貓鼻梁山半坡上,隱隱有山歌從林子里傳出來。我以為是《太陽出來喜洋洋》,細聽不是,是采茶歌,聲音蒼老,有句沒句。顯然唱歌的是個老者。

哦,我知道為什么不是《太陽出來喜洋洋》了。這山歌太亮,太喜色,這得是早上,而且是青壯年。他們才會把一腔豪情,對著初升的太陽唱出去。老者們的歌唱,大多是小調子的輕吟,帶著自言自語的味道,不是為了歌唱而歌唱。


專家評論:

何炬學是一個多面手,他寫小說、寫詩,也寫散文和報告文學。他的報告文學中有著小說般的故事,有著詩歌般的追求,注重對精神和內在世界的挖掘,對語言的提煉,由此增加了作品的厚度和深度。他注重作品結構和內在邏輯的處理,使我們在眾多案例中不會迷失,而是順著總體的演進線索,一步步深入到作家所關注的現實之中,深入到崇山峻嶺之中,深入到奮斗者和助力者的生活和心靈世界,并由此體會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的深厚、時代的博大和未來的希望。因此,我們讀到的不是單個的人,不是單個的事,而是一幅廣闊的畫面,是千百年來無數代人夢想的實現。當然,相比于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zhàn),何炬學所關注的案例,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但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看到了脫貧攻堅所取得的成效,看到了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希望,也看到了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壯美圖景。

—蔣登科


作者簡介:

何炬學,男,重慶彭水人,曾在教育、媒體、文化等部門工作,業(yè)余有詩歌小說散文等創(chuàng)作和出版。短篇小說集《摩圍寨》曾獲全國第十屆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駿馬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