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xiāng)村|施崇偉:家與家鄉(xiāng)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施崇偉    日  期:2022年6月24日      


1982年深秋的一天,我下了火車搭乘末班渡船從冬筍壩渡到順江碼頭時,天已黑盡。從順江到家,還有二十華里路要走。我長長舒了口氣:“再晚,我也能走回家了!比绻摿耸瞻啻,我就回不了家,就得露宿鄉(xiāng)野了。

那時,家與家鄉(xiāng)是一個地方。那個渝西鄉(xiāng)下的小村莊,有大山有小溪有古樹有我熟悉的村民有一起長大的發(fā)小,最重要的,有那風雨飄搖的老屋和風燭殘年的爺爺、奶奶以及供我讀書的父母、同一個屋檐下的弟弟妹妹。

頭頂星光,手挽月色,我的雙腳在馬路上交替前行。路旁高高低低的樹影,風一吹搖晃的樣子像酒后的醉漢。不時遇到亮著黃燈的路邊茅舍,傳來狗吠增加我的勇氣,讓年少的我尚能抵抗這般鬼魅情形。不過,此時最想能有同向的路人結伴而行,可直到走攏燈火通明的仁沱場鎮(zhèn),一條大路也只有我一個人郁郁而行。

過了仁沱三角壩,還有八華里黑路。我似乎已經(jīng)聞到了家鄉(xiāng)的味道。是的,是桔柑的味道。家鄉(xiāng)在綦江河邊,沿河兩岸遍植桔樹。正值果子成熟季節(jié),空氣里彌漫著果樹的甜香。越往前走,那熟悉的桔香越加濃郁。我隱約聽到前面有匆匆腳步聲。循聲而望,前面有個晃動的人影。我加緊趕上去,果然是一個挑著擔子的漢子的輪廓。我向他追去,他也回頭看我。借著月色,我認出了他,這不是本村的成開嗎?他挑子一甩,和我來個熊抱:“哎呀,是秀才啊!”他從挑子里拿出圓圓的桔柑:“來,吃兩個,賣剩的!

我接過桔子用手分成兩半,囫圇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風卷烈云。喘著粗氣說:“啊,好吃好吃!”其實賣剩的都是劣質(zhì)果,因為正餓得慌,因為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倍覺甘甜!

一邊走,一邊聽成開聊起村里的事:陳二結了個貴州媳婦,張大漢家的母豬生了八個豬崽,陳正榮開豆腐店成了萬元戶,戴起大紅花到縣里開會領回了獎牌,村頭的大黃葛樹被雷電劈斷了,“黑狗”到大山打獵被狍子咬傷……聽家鄉(xiāng)的新鮮事,比看電影還有滋味。有故事的行程,感覺腳下生風。幺店子到了,我聽到了村頭的狗吠;紫尾子到了,我看到老屋的燈光,我聽到了爺爺“哐哐哐”的咳嗽聲……

之前沒有寫信給家人,我的突然出現(xiàn),驚喜了全家。母親連忙煮了雞蛋面,父親倒了二兩小酒陪著我說話,爺爺奶奶從被窩里爬起來,弟弟妹妹圍著我,問不完的問題。直到月落,直到夜深,弟弟趴在桌上響起鼾聲,一家人都還久久不愿去睡。

后來,我工作了,我成了家,我有了孩子。我先在一所鄉(xiāng)下小學教書,我再搬遷至縣城,從縣城的出租房到搬進新買的房,再到繁華的市區(qū),住進有花園的熱鬧小區(qū)。幾十年間,每隔一段時間,我的家就有移動。每移動一次,就與家鄉(xiāng)隔得越來越遠。而那有大山有小溪有古樹的家鄉(xiāng)依然在那渝西的鄉(xiāng)下。

2002年冬天,我站在寒風中接聽到一個比冰雪還凜冽的電話——奶奶走了。顧不上給單位告假,顧不上帶任何一件行李,我直奔車站,恨不能有一雙翅膀,馬上飛回故鄉(xiāng)。

在駛往家鄉(xiāng)的車上,奶奶和故鄉(xiāng),像一部電影在我腦;赜场Pr候,在納涼的夜晚,我和弟弟妹妹緊圍著奶奶,聽她講牛郎織女,聽講唱“搖啊搖”的小曲。上學后我很貪玩,和伙伴們玩得盡興時常忘了回家的時間。奶奶總會在老屋前的樹下,目光探向門前小路,直到我出現(xiàn)在她眼前,投入她懷中。奶奶為了節(jié)省生活開支,在家門口小河邊劈出一塊荒地,種玉米,種菜,不辭辛苦……

當晚,我趕回了老家,趕回到奶奶身邊。奶奶躺在棺木里,棺木擺在堂屋正中。我掀開罩在她臉上的白布,露出她的臉,干瘦、蒼白。梳理得整齊的頭發(fā)全白了。我的淚水盈滿眼眶,我的眼前白茫茫一片,任由奶奶往日容顏來填滿。我坐在奶奶身邊,埋頭看她的遺容,抬頭間又望向門前的老黃葛。家里人越來越少,沒人為它修枝打藥,它的枝條像一頭亂發(fā)叢生,粗桿上已生出些蟲眼。如今,奶奶走了,連陪老黃葛樹的人也沒有了,老家,越發(fā)凄冷。

漸漸地,父母老了。我把他們接進了城里,家鄉(xiāng)成了遙遠的地方。算一算,我又有三年沒回去了。

不久前,小學的同學群有人召集搞一次同學會。我熱烈響應,并為此而激動得夜不能寐——我確實想念家鄉(xiāng)了!

最早的班車,載我到村頭幺店子。近些年,集鎮(zhèn)搞起了旅游,幺店子越發(fā)繁華。來來往往的,很多是遠客,我是回家的故人。

公路兩旁,坐落著一些陌生的高樓。以前的泥路已鋪了黑油,踩在路面,光滑得讓腳不習慣。拐過彎,嘩嘩水聲傳來,四下望去,沒有了漁船,也沒有了操著鄉(xiāng)音的浣衣女,新修的濱江大道上,幾只閑散的雞在覓食,狗在太陽下打盹。

新修的紫尾子,仍是那群矮矮的房子,被竹林包圍著,老屋的墻壁都被粉刷得雪白。還是那七八戶人家,只是,人已經(jīng)變了些樣。曾經(jīng)的童年小伙伴大多去了遠方的城市;爺爺和一些老人,都已經(jīng)故去;鄰居彭大叔、戴大爺,白了發(fā),掉了牙,悠閑地坐在老樹下。面對我的稱呼,一臉漠然,隔了好久才驚叫出我的小名。綦江河水嘩嘩,黃葛樹長了新芽,竹園,還是那個竹園;風一吹,老樹和新竹挨得緊緊,風再一吹,又輕輕疏朗開去。

我似乎明白,家與家鄉(xiāng)是一個隨著年齡而不斷變化的概念。童年時,家與家鄉(xiāng)是“同一首歌”,母親呼叫一句“回家吃飯了”,勝過美妙的歌唱。長大以后,“家”是一場接一場的奔波,在奔波的接力中與“家鄉(xiāng)”越來越疏離。先是貼著八分郵票的家書,繼而是只有地址和數(shù)字的匯款單,然后是不著一字的電話。當接電話的人都散去之后,家與家鄉(xiāng)幾乎難以相連。

而今,我在“家”里,高樓林立擋住眺望家鄉(xiāng)的視線,塞滿耳朵的車鳴人喧掩去了家鄉(xiāng)的柳笛。而一旦入夢,故鄉(xiāng)的山水草木,總會糾纏著問:何時才能把“家”帶回到“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