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巖》創(chuàng)刊70周年|重慶本土純文學期刊《紅巖》滿70歲了!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本站    日  期:2021年10月28日      

憑借《將軍決戰(zhàn)豈止在戰(zhàn)場》享譽全國的黃濟人來了,當年聽醉了無數(shù)詩歌愛好者的《藍水兵》的作者李鋼來了,魯迅文學獎得主、著名詩人李元勝也在……10月28日上午,重慶本土文壇名家齊聚一堂,只為一場特別的“生日”慶祝——本土著名純文學雜志《紅巖》迎來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

“作為編者,我對這本刊物充滿依戀;作為作者,我又對《紅巖》充滿感激;作為讀者,我覺得它雖然70歲了,但依然青春正榮!”

“我上世紀80年代后期從外地調(diào)回重慶,就開始在《紅巖》發(fā)表文藝短評,以后就保持了和《紅巖》的經(jīng)常聯(lián)系!

“《紅巖》在我心中就是一顆長青的文學大樹!

……

在《紅巖》雜志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座談會現(xiàn)場,重慶市作協(xié)榮譽主席黃濟人,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周曉風,《重慶晨報》原記者、小說家張娓等紛紛發(fā)言,回憶起自己和這片本土文學“沃土”緣分的同時,也為它送上了誠摯的生日祝福。

 

半個多世紀前的《紅巖》是這樣

展臺

書頁已經(jīng)泛黃,但記憶卻依然鮮活。10月28日上午,記者一走進《紅巖》雜志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座談會的現(xiàn)場,最先被長長的展臺上呈現(xiàn)的《紅巖》的“前世今生”所吸引。這其中,早已泛黃的1956年七月刊和1979年10月推出的復刊首期最為惹人矚目。

據(jù)《紅巖》文學雜志社副主編歐陽斌介紹,《紅巖》誕生于解放初期的重慶,最初刊名《西南文藝》。1956年的七月刊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為從那時起它正式更名為《紅巖》。而1979年10月,則是這本影響了無數(shù)本土作家、文學愛好者的純文學雜志復刊的日子。

《紅巖》雜志

在1956年的七月刊里,著名詩人郭沫若和徐遲帶來的兩首盛贊“紅巖”以及“紅巖精神”的長詩打頭,格外吸睛。而此后因為電影《一雙繡花鞋》而聲名顯赫的小說《在茫茫的夜色背后》(況浩文著)無疑則是1979年復刊的《紅巖》第一期里最重磅的作品。

李鋼

剛剛?cè)ナ赖闹娙烁堤炝,?979年的復刊首期里也發(fā)表了組詩作品《從果園到大!贰!皬涂@一期里的作者,今天到了現(xiàn)場的可能只有我一個人了……”在現(xiàn)場,著名詩人李鋼這樣向記者感嘆到。在1979年復刊首期中,李鋼帶來了自己的第一本詩集里的代表作《白玫瑰》。

 

大量文壇名家從這片“沃土”出發(f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前述提到的剛創(chuàng)刊和1979年復刊時,郭沫若、沙汀、艾蕪、徐遲等名家紛紛在《紅巖》上發(fā)表詩文創(chuàng)下輝煌之外,改革開放后,《紅巖》迎來了又一個高峰。

歐陽斌提到,斬獲首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周克芹著),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彩色的夜》(王群生著),曾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的長篇小說《重慶談判》(黃濟人著)等首發(fā)都是在《紅巖》。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剛剛?cè)ナ赖闹娙烁堤炝眨八脑姼韬腿松、文學的起點和終點均與《紅巖》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睔W陽斌說,傅天琳老師早期作品《從果園到大!泛蜕白詈笠唤M詩歌作品《傅天琳詩集》,分別刊發(fā)于1979年《紅巖》復刊號和2021年第2期《紅巖》,時間跨越四十多年!

同時,《紅巖》還為重慶作家梯隊建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于當年建立起了一支中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隊伍,如余德莊、莫懷戚、曾憲國、李元勝、張者等等,成為后來重慶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力和主體,而融入了全國文壇。

 

依戀、感激、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黃濟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紅巖》編輯部的編輯,之后才轉(zhuǎn)為專業(yè)作家……”在座談會現(xiàn)場,重慶市作協(xié)名譽主席黃濟人發(fā)言時顯得格外感慨。在他看來,自己今天是以三重身份來祝賀《紅巖》創(chuàng)刊七十周年的。

黃濟人回憶,自己擔任重慶市作協(xié)主席后又回過頭來擔任了一段時間《紅巖》主編!白鳛榫幷撸覍Α都t巖》這本刊物充滿依戀。我的《將軍決戰(zhàn)豈止在戰(zhàn)場》的下半部是在《紅巖》首發(fā)的;作為作者,我對《紅巖》又充滿了感激之情!

黃濟人說,作為讀者,自己想到的更多。“首先,《紅巖》誕生之日就是紅巖精神的捍衛(wèi)者、傳播者,七十年來沒有忘記過初心,這么主流的文學意識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痹邳S濟人看來,《紅巖》雖然七十歲了,但依然青春正榮,這離不開背后優(yōu)秀編輯們的努力。

黃濟人還提到,“《紅巖》還任重道遠。它一直堅持立足重慶、面向全國,我覺得它面向全國做得好,立足重慶做得還有所欠缺。我覺得,培養(yǎng)本土作家是紅巖的當務之急,我覺得應該更好地珍惜這塊‘土地’,把它拿給本地作家。這是我作為《紅巖》讀者的愿望!

 

跟著父母讀《紅巖》成長為它的作者

在《重慶晨報》原記者、小說家張娓印象里,今年70歲的《紅巖》更像是“好大一棵樹”!70歲,對人是古稀之年,對樹則是正當盛年!都t巖》在我心中就是一顆長青的文學大樹!痹诂F(xiàn)場,張娓回憶,自己最初接觸到《紅巖》是上世紀70年代末。

“我上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父親很興奮地拿回了一本刊物,是他在解放碑排隊買回的新出版《紅巖》,刊發(fā)有《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父母搶著看,他們都看得眼淚汪汪……”張娓說,自己也拿來看,有些字還不認識,許多情節(jié)也弄不明白,“父親給我耐心講解,還說只有等你長大了,嘗到了生活的滋味才會真正讀懂小說!焙髞恚瑥堟傅牡谝黄≌f《城市漂泊》就是在《紅巖》上發(fā)表的。

座談會現(xiàn)場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評論家周曉風則對進入新千年《紅巖》推出紅巖文學獎格外印象深刻。作為首屆評委,周曉風特別提到“其中最重要的細節(jié)是評委署名投票,公開個人對作品的評審意見,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對促進重慶文學的健康發(fā)展有很積極的作用。

文/上游新聞記者裘晉奕  圖/羅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