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散文 > 正文

七一|洋子:走出通江,通江卻依然還在我的心中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洋子    日  期:2020年6月30日     

 

 

初聞通江,大約是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當時與我共事的幾個同事曾經(jīng)在通江當過知青。從他們的口中,我隱約感知到通江是一個偏遠落后的山區(qū)。后來,在餐桌上品嘗到了通江木耳、通江銀耳等美食,便覺通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不僅風景秀麗,而且物產(chǎn)豐富。

2016年11月,初冬時節(jié),我有幸隨重慶文學院采風團一行高擎“川北革命老區(qū)采風行”的旗子,走進了通江——這塊讓我似曾相識而又陌生的土地!

除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之外,從表面上看,這里似乎和別的縣城沒有什么兩樣,相似的高樓,相似的街道,相似的人流。然而,當我打開通江文聯(lián)作協(xié)贈送的大型畫冊《大美通江》之后,則立刻對她刮目相看了——“一府三鄉(xiāng)”(川陜蘇區(qū)首府、中國紅軍之鄉(xiāng)、中國銀耳之鄉(xiāng)、中國溶洞之鄉(xiāng))的美譽,讓通江這座藏身于秦巴腹地的紅色之城聲名鵲起!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用自己的雙眼和雙足,熱烈而又深情地觸摸著這塊美麗、圣潔、堅毅和奔放的熱土。在這塊浸透著烈士鮮血的熱土上,我嗅到了詩意和芬芳!

 

川陜蘇區(qū)首府

時光倒流。1932年12月18日,從鄂豫皖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方面軍,由陜西經(jīng)通江縣兩河口鄉(xiāng)進入四川,建立了以通江為首府的全國第二大蘇區(qū)——川陜蘇區(qū)。

走進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80多年前的蘇區(qū)盛況仿佛歷歷在目:當年,以通江為首府的川陜蘇區(qū)使革命力量空前壯大,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副主席廖承志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以及徐向前元帥、許世友、王樹聲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以通江為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首府,為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運籌帷幄近3年之久,共和國446位將軍在通江戎馬倥傯,通過反“三路圍攻”、“六路圍剿”和“三次進攻戰(zhàn)役”、廣昭戰(zhàn)役、強渡嘉陵江戰(zhàn)役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閥勢力,有效地策應和接應了中央紅軍的長征;進行了成功的蘇維埃政權(quán)建設(shè)、經(jīng)濟社會建設(shè)實踐。

走出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我們來到了紅軍廣場。悠揚的樂曲聲中,眼前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昔日蘇區(qū)首府壯景,耳畔回響著講解員的聲音:紅四方面軍由入川時4個師15000余人發(fā)展到5個軍80000余眾。鞏固和發(fā)展了包括23個縣(市)革命政權(quán),五百余萬人口。四萬二千余平方公里土地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成為全國第二大蘇區(qū)。

隔江遙望,“爭取蘇維埃中國”的巨型石標撲面而來,讓人為之震撼!這塊號稱川陜蘇區(qū)最早的紅軍石刻標語,見證了川陜蘇區(qū)當年的崢嶸歲月。歷經(jīng)80余年的風雨滄桑,她像一位慈祥的長者,默默地俯視著紅軍廣場,俯視著通江城。

冬日的暖陽照耀著紅軍廣場,廣場上載歌載舞的通江兒女,人人臉上泛著紅光。我的雙眸被這紅光包裹,漸漸地,那紅光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化成了漫天的星斗,最后定格成為一顆偌大無比的紅五星!剎那間,《五星紅旗》的歌聲在我耳畔回響——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為你歡呼,我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中國紅軍之鄉(xiāng)

懷著對紅軍烈士的敬仰之情,我們走進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這里,埋葬著25048名紅軍烈士,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

在丹心廣場、在千秋大道、在無名烈士墓......我們的心,一次次被撞擊,一次次被洗禮!面向烈士,我們低頭默哀;面對黨旗,我們莊嚴宣誓。紅軍精神,仿佛那漫山遍野的紅葉,映紅我們的雙眸,照亮我們的心房。

清風徐來,我們的眼前浮現(xiàn)出一張張鮮活的面孔。那些在槍林彈雨中英勇殺敵的紅軍戰(zhàn)士,仿佛正從我們的身邊走過。他們是那么地年輕,那么地充滿朝氣,青春的氣息連同芳草的氣味在空氣中彌漫,讓人仿佛觸手可及。然而,驀然回首間,他們的英姿卻從硝煙中走遠,似一朵朵白云,在藍天上綻放著笑臉。

“赤化全川”!

“平分土地”!

高亢的呼聲,在天地間回響,然后嵌入山谷,鑿成石標!

據(jù)悉,上世紀30年代川陜蘇區(qū)有12萬人參加紅軍,當時僅有23萬人的通江就有4.8萬人參加紅軍,3000多名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還有5萬通江兒女參加了游擊隊、赤衛(wèi)隊、女子獨立營、兒童團等地方武裝。新中國成立時,參加紅軍的通江兒女僅幸存4000余人,加上紅軍離開蘇區(qū)后被國民黨還鄉(xiāng)團殺害的蘇區(qū)干部,至少5萬多通江兒女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通江,好一個紅軍之鄉(xiāng)!在她4116.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淌著紅軍烈士的鮮血。鮮血染紅了太陽,染紅了東方;在天地之間,巍然站立起一個紅彤彤的中國!

 

中國銀耳之鄉(xiāng)

我一邊翻看著《大美通江》的畫冊,一邊陷入思索。我想:或許,正是因為通江這片土地曾經(jīng)被紅色深深地浸泡過,所以今日她才變得格外美麗和富饒!

車窗外,通江的秀美景色不絕于眼。凝望著這片深情的土地,我的內(nèi)心漲滿春潮。

近幾年來,通江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建立秦巴山區(qū)統(tǒng)籌扶貧試驗區(qū)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加快巴中革命老區(qū)發(fā)展等難得的政策機遇,打造“綠色耳鄉(xiāng) 紅色通江”,全縣經(jīng)濟實現(xiàn)了持續(xù)快速增長。借助創(chuàng)建“全國有機食品論證示范區(qū)”契機,銀耳、茶葉、生態(tài)養(yǎng)殖等有機產(chǎn)業(yè)風生水起。

通江不愧是銀耳之鄉(xiāng)。通江銀耳以朵大、味純、色黃、含維生素和氨基酸種類多、藥用功效顯著而著稱于世。通江銀耳自清光緒年間問世后,芳名遠播。晚清時期倍受慈禧太后的青睞,成為清廷御膳席上的珍饈。1995年,通江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xiāng)”的美稱。已開發(fā)出了銀耳八寶茶、銀耳羹等十余種系列產(chǎn)品。

在《大美通江》的畫冊中,一幅通江銀耳的圖片頗吸人眼球;倒伏的樹干上,一朵晶瑩剔透的銀耳悄然綻放,似白色的精靈在林間歌唱,帶著森林的氣息,帶著木頭的芬芳,風姿婉約,楚楚動人!那一刻,我突然恨不得自已搖身一變,成為一名村姑,提著籃子,到森林里采摘銀耳。云霧繚繞的森林里,星星點點的銀耳似繁星墜落,美不勝收!

夜宿通江,我們采風團一行傾巢出動,不是去觀賞燈火璀璨的夜景,而是走進商鋪,將通江特產(chǎn)——通江銀耳、通江木耳、各種野生菌和知名不知名的中草藥等,收入囊中。這些聞名遐邇的特產(chǎn),不僅帶著山風,帶著露珠,帶著月光,而且?guī)еń那榱x,通江的神韻和通江的紅色印記!撫摸著它們,就好似觸摸著通江的山川河流與明月清風。

 

中國溶洞之鄉(xiāng)

通江風光秀麗,境內(nèi)有諾水河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包括“諾水洞天”“臨江麗峽”“空山天盆”“麻壩石林”四部分。據(jù)悉,景區(qū)內(nèi)金童山至中峰洞為溶洞景區(qū)的腹心地帶,沿河兩岸奇峰突兀,峭壁如削,頗有桂林景致、三峽險趣,其間地下溶洞密布,洞洞相連,洞中有洞,已初步探明景區(qū)溶洞128個。其中中峰洞、龍湖洞、仙人洞、獅子洞、樓房洞等洞內(nèi)鐘乳石五光十色、千姿百態(tài)、狀若天庭水府。

此行,采風團沒有親臨上述溶洞,一睹“中國溶洞之鄉(xiāng)”的風采,可謂是一個遺憾。對于游覽過重慶武隆芙蓉洞和酉陽伏羲洞的我們,自然也沒法將兩地的溶洞做一番比較。不過我堅信,總有一天,我會與通江溶洞來一次深情相擁。

 次日,采風團一行向南江進發(fā)。叢山峻嶺間,通江漸漸退出我們的視線。然而,我深深地知道:短短二十四小時的親密接觸,通江,這塊秦巴腹地的美玉,已悄然鑲嵌在了我的腦海里。

走出通江,通江卻依然還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