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其他 > 正文

答李一凡先生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斯 原    日  期:2018年10月30日     

 

筆者小文《微型詩的生成》大約三年前發(fā)表于《中國微型詩》2015年第3期,發(fā)表后便未再理它。如今文章多如煙海,大都被歲月塵土掩埋了,它可能也是這樣吧。不料今天忽然在網(wǎng)上發(fā)現(xiàn)一篇署名李一凡《也談詩歌的生成》的文章,發(fā)布時間已近三年,竟然是對小文“不敢茍同”,加以批評的稿子,這使我一陣竊喜,原來它被人注意到、研究過,且提出了不同意見。我寫的東西能引起一點不管正面反面的反響,是不多的,因此立馬讀了,為了也給李先生一點竊喜,即刻寫這篇答文。

小文談“生成”的角度是詩這種精神產(chǎn)品在詩人頭腦和手上的生成過程,諸如原發(fā)、繼發(fā)、完成等三個階段,所謂“原發(fā)”指“詩情的涌動,從沒有詩到想寫詩要寫詩”。不想李先生上來就給我扣了一頂大帽子,說“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原發(fā)過程,就是客觀世界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是的,此點很重要,但我不是忽略,而是有意不寫。如果寫的話,還應(yīng)當加上要寫詩必先有人的頭腦這種特殊物質(zhì),因為它與“客觀世界”都是物質(zhì)決定精神的根據(jù),這樣一來,詩根本的原發(fā)過程就應(yīng)當也包括人腦的產(chǎn)生,顯然扯遠了。我覺得“由物到心”是獲得詩情的過程,還不是詩的生成過程,盡管前者對于后者具有決定意義,但許多人有了前者,卻不一定能寫出詩來,只有能寫出來“由心到物”的才叫詩人。相比較言,后者更神奇,更令人羨慕、追求不已。人腦好比加工廠,加工的過程從機器開動那刻開始,至于其原材料是另一個問題,我不想談;我談的恰如李先生所說“詩由心生,寄乎于情”。

我談詩的原發(fā)、繼發(fā)、完成過程,比照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詩的生成與一二三相生的原理非常貼近,甚覺有趣,完全是借機而發(fā),應(yīng)當允許吧,就像我談詩的生成,李先生借機而發(fā),談詩的原材料的獲得一樣,當然允許。卻豈知李先生又一頂大帽子扣來,說是“牽強附會”“故弄玄虛”,還指出“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其核心就是……意識決定一切”。這與上面所談的“忽略”問題倒是一脈相承,但也屬南轅北轍。另外對于老子及其《道德經(jīng)》我不贊成簡單用一個什么主義來決定取舍,須知那里關(guān)于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等等是多么大的智慧。∧菢拥脑,連黑格爾這個偉大的唯心主義者也必將被舍去,那怎么還能有李先生用于批評我的辯證唯物主義呢?

我倒是比較欣賞發(fā)布李先生文章的江山文學網(wǎng)編輯琴聲悠揚寫的編者按:“文章通過拜讀斯原先生新詩生成觀點進行了分析,指出了世界由物質(zhì)到精神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才是新詩生成的客觀因素。新詩的生成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言論有沒有聯(lián)系,學習和創(chuàng)作新詩的人自有一種感悟。百家爭鳴,推動了文學的發(fā)展。”辯證唯物主義是絕好的東西,但它是包容的,恢宏的,不會過于敏感,因缺少了自己的某些教條或詞語而撻伐之,不然必定走向反面。

微型詩是1—3行的詩,我覺得在微型詩報刊等陣地上發(fā)表的文章最好也不要過長,一篇只談一個問題為好。那篇小文如此,此篇答文亦如此,這樣的弊端在于難得全面,易于造成誤解,就此敬請李先生和廣大文友諒解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