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篇小說《開埠》隨想
羅玉平
作者王雨以熾熱的目光觀察歷史,觀察重慶的歷史,嘔心瀝血寫作了30余萬言的長篇小說《開埠》。
作品以嫻熟的筆法,描述了19世紀70年代,英國人打通川江航道,迫使重慶開埠時,這個內陸古城的風土人情及歷史風貌,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及其開埠后的歷史和命運。作者的視角明顯帶著文化反思的性質,包含了歷史的批判成分和作者的人文情懷。
作品真實地還原歷史,生動地反映了當時重慶社會的民情、民意和民性,并對各階層人士傾注了無限深情。
在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勤壤沃的重慶,人們雖是貧困,但他們咬緊牙關,吃苦受累,將生活波瀾不驚地進行著。小說直面歷史,描述了清政府統(tǒng)治的腐敗,致使整個社會經濟停滯不前,除了貧窮,腐敗孵育的特權人物和惡勢力肆虐,平民人性壓抑的種種現象。
小說以無限的同情展示了重慶平民的疾苦并謳歌他們吃苦耐勞、講求實際等美德,也不回避他們自身的嚴重問題。作者在展現民情民意的同時,深刻剖示了集體潛意識的“民性”——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麻木遲鈍的文化心理,如“畏上”心理或“畏官”心理、“看客”心理等。
小說對民情民意的真切描繪表現了作者沒有“在人民的疾苦面前閉上眼睛”和敢于為歷史立言的勇氣,對民眾文化心理的剖示則是作者對提高民族素質的呼吁,是作者的膽識和歷史使命感使然。
作者對開埠這一歷史事件和事件中的人物,賦予人文情懷,并給予了重新評價。在作者的筆下,開埠伴隨著國家的陣痛和無奈,使一片死寂的內陸古城帶來了外面世界的生氣和文明,民眾開始從封閉愚昧的麻木狀態(tài)中警醒過來,生活也隨之而發(fā)生著變化。
作品的又一成就是為我們塑造了夔關監(jiān)督的寧承忠,一個無私無畏、有膽有識地、堅定地抵抗外來入侵,“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愛國官員。他由頑固地抵制外部文明,到寬容地看待開埠和開放的現狀;由效忠朝廷和舊秩序,到面向新世界和未來,為中國小說人物畫廊增添了又一個嶄新的人物。寧承忠的無奈經歷,也給讀者留下了悲壯的歷史反思。
英國人立德樂驅使“利川”輪號直航重慶,其侵略行為嚴重地傷害了我們的民族尊嚴和感情,但他在重慶開辦洋行、礦山、發(fā)行郵票、從事運輸,客觀上推進了山城蹣跚的步伐也不可否認。作品對人們進一步認識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有著參考意義。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