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章
在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我對仍然虔誠的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的詩人總是抱著一種崇敬的姿態(tài)的,三峽詩人楊輝隆就是這其中之一。楊輝隆出生于有著“詩城”美譽的重慶市奉節(jié)縣,是地地道道的詩城之子,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楊輝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迄今已在國內(nèi)外報刊雜志上發(fā)表詩歌600余首,出版?zhèn)人詩集5部,曾先后獲得過全國性的大型詩歌征文獎和新田園詩歌大賽獎等獎項。楊輝隆的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在當代詩壇有著一定的影響。這里,我想循著楊輝隆的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從各個層面對其詩歌進行一次認真的解讀,以期使讀者能夠全面的了解楊輝隆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對楊輝隆的詩歌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楊輝隆在談到自己最初的創(chuàng)作動力的時候曾這樣說道:因為自己是詩城之子,因此對詩歌特別鐘愛,愿意傳承中國的詩歌文化,還有就是詩歌是一種最能表達情感的文學樣式,而自己是一個情感特別豐富的人,需要詩歌這個載體來表情達意,所以一直以來堅持詩歌創(chuàng)作直至現(xiàn)在。正是在這種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十分質(zhì)樸的創(chuàng)作動力之下,楊輝隆從自己的創(chuàng)作一開始就直抵詩歌的精神內(nèi)核,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優(yōu)秀的詩歌,并結集出版了《花開花落》《三峽情長》《春去春回》《楊輝隆情詩選》和《震撼的證詞》等幾部詩集。這些詩歌是詩人對生活和人生的總結,是詩人精神和靈魂的寫照,更是詩人堅守詩歌精神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楊輝隆的詩歌內(nèi)容豐富情感真摯,創(chuàng)作題材也涉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便于讀者理解和把握的角度出發(fā),我把楊輝隆的詩歌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來加以分析和解讀。
三峽詩
萬里長江浩浩蕩蕩奔流不息,在歷史悠久的巴蜀大地形成了著名的長江三峽,這里人杰地靈風景優(yōu)美,蘊藏著悠久歷史的名勝古跡和風光旖旎的自然山水交相輝映,從而使長江三峽聞名天下。楊輝隆作為土生土長的三峽人,自然對三峽有著一份難以磨滅的特殊感情,因此詩人用自己那飽蘸深情的筆墨,認真刻畫和謳歌著自己的家鄉(xiāng)——三峽。在詩人楊輝隆的詩歌中,三峽詩自然成為了其詩歌創(chuàng)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類。
楊輝隆的三峽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詩人飽含深情的贊頌三峽優(yōu)美自然風光的詩歌,這類詩歌充滿著激情和驕傲,表達了一個虔誠的三峽詩人對祖國壯麗的大好河山的熱愛和謳歌;一類是詩人極其認真的思索三峽著名人文景觀的詩歌,這類詩歌充滿著哲理和內(nèi)涵,體現(xiàn)了一個睿智的三峽詩人對祖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的關注和沉思。不管是哪一類詩歌,都顯現(xiàn)出了楊輝隆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當代詩人的才華和良知。這里,我迅速的想到了以下這些詩歌。
詩人在《好大一江水》中這樣描述被三峽大壩截流的長江:大江截流那天,受孕了的三峽,注定要誕生一江水,這一江水,碧綠了天空,這一江水啊,盛滿了幾代中國人的夢。(之一)水的流向仍然向東,大江以一副雍容的富態(tài),向游人召示,新三峽像處女一般,端坐兩岸,猶如我的新娘,婀娜多姿,美艷無比。(之五)朝陽灑在水面,這一江水猶如閃光的金子,風平浪靜,船行千里,船尾猶如正在翻耕的土地,飄揚的五星紅旗,映紅了三峽人的臉膛。(之六)
三峽工程作為舉世矚目的巨大工程,給祖國和人民尤其是三峽人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家園被淹背井離鄉(xiāng),三峽移民為了祖國的未來舍棄自己的故土,那里面不知蘊含了多少離人的眼淚和無法磨滅的傷痛。詩人楊輝隆在詩歌中,看到的是祖國輝煌的未來,是三峽嶄新的畫面,更是體現(xiàn)了作為一名中國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一種國人引以為傲的民族精神。在詩人楊輝隆眼里,這一江水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江水了,這一江水已經(jīng)成為了我們中國人世世代代挑戰(zhàn)自然的夢想和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如今這夢想已經(jīng)成真,那飄揚的五星紅旗早已成為了我們的驕傲,映紅了三峽人的臉膛,更映紅了我們中國人的臉膛。
最能體現(xiàn)這種精神的還有一首短詩:江水流過夔門,在一個叫中寶島的地方,打了一個結,幾代中國人的理想在此受孕,于是,人們在這里點燃焊花,種下汗珠,三峽就亮堂了,半個中國就亮堂了。(《三峽大壩》)在這首詩中,詩人直接以三峽大壩為題,好似只有這樣才能盡情的抒發(fā)自己的真摯情感,尤其是詩歌的末尾,更是直抒胸臆的歌頌了勞動人民和三峽工程的偉大,讀來怎不讓人激情澎湃和熱血沸騰。
楊輝隆還在自己的詩中描繪了三峽著名的一些風景名勝,這些詩歌的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詩人的驕傲和真摯的愛。夔門是長江三峽第一峽,是長江三峽中最為雄偉險峻的一個峽,詩人這樣來描繪夔門:像古香古色的書架,放在最上一層的書,不會隨便翻動的大部頭,永遠內(nèi)涵豐富,有時偶爾會吹些涼風,那是偉岸給你的,敬意。(《夔門》)天坑地縫是神奇的大自然賜予奉節(jié)的自然寶藏,同時也是三峽地區(qū)著名的風景名勝,作為奉節(jié)人的楊輝隆自然不會在自己的詩歌中忘記這些屬于家鄉(xiāng)的自然風光:走進天坑,走進神秘的地窯,腳板癢癢的,心壁癢癢的,林木的蔥籠遮不住,坑外陽光和游人的驚嘆,天坑,漏斗,地下河,這些無序的詞兒,都十分般配的在這里,聯(lián)姻。(《天坑》)星辰翩翩升起,透亮的東方,已成曙色,地縫,被一群游人帶到五湖四海,那時,再美的女子,也不敢和她,叫板。(《地縫》)
讀著這些精美的詩歌,我們仿佛真的走進了美麗的三峽,走進了一個三峽詩人的精神世界,那里有著天真無邪的情感,那里有著真誠熱烈的摯愛,那里更有著一種身為三峽人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驕傲和自豪。夔門是一種敬意一種偉岸,天坑地縫是一種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美麗,詩人對這些三峽風光給予了真誠的歌頌和贊揚,體現(xiàn)出了一個三峽詩人對自己故鄉(xiāng)的真真切切的喜愛和崇敬之情。
楊輝隆描繪三峽自然風光的三峽詩中還有這樣一些讀來讓人清新愉悅的精美小詩,這些小詩饒有情致俏皮可愛,很有一種似在山澗小河里沐浴的清涼之感。比如這首《三峽石》小詩:太平常的石子,隨處可揀,把石子拋進魚缸里,魚兒興奮地悠游,像回到久別的故鄉(xiāng),可我擔心這些石子們,會水土不服。還有這首《小小三峽》詩:最荒涼的地方,有最繁華的記錄,那些洞窟,蜂窩一樣,獻給游人無窮的蜜,年輕的導游員,看見游人就心熱,那是小小三峽,一說就亂的心事。這首《夜游太白巖》一詩:夜游太白巖,清風引領腳步,明月相伴伊人,踩響的是歷史,踩出的是詩情,這一刻,有多少游人,錯把他鄉(xiāng)當故鄉(xiāng)。
在楊輝隆的這些精美小詩中,我們見到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三峽,一個俏皮可愛的三峽,一個讓人充滿喜愛的三峽。這些三峽的石頭通了人性,他們會水土不服;那小小三峽猶如害羞的小姑娘一樣,嬌羞得亂了心事;那些來到三峽的游人,甚至忘卻了自己身處異鄉(xiāng),竟然錯誤的把三峽當成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這一切的一切,都無不蘊含著詩人的深情厚誼,這些詩篇已經(jīng)不是詩人描繪出來的了,而已經(jīng)成為了詩人對故鄉(xiāng)三峽最真切的情和愛的化身。
楊輝隆的三峽詩中還有一類詩歌是對三峽人文景觀的哲理性思索,這類詩歌具有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蘊含了一個有良知的當代詩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感悟,更體現(xiàn)了一個詩人身上所應該具備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我曾不只一次的強調(diào)過一個觀點:一個真正的作家一定要具有一種責任,一種剖析社會人生的責任,一個沒有責任的作家不配叫作家,而我們的作家和我們的文學更是要擔負起一種責任,一種具有深遠歷史使命的責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楊輝隆的三峽詩中,我更喜歡這類描繪人文景觀并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深意的詩歌,這些詩歌能帶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和啟迪,同時還留給我們無窮無盡的思索,而這些啟迪和思索,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xiàn)實的角度,都能帶來深遠的影響。
讓我們先走進楊輝隆的詩歌,去看看這些讀來讓人震撼的詩句:公孫述和劉備,萬萬沒有想到,在這里苦心經(jīng)營的城池,如今是另一番景象。刀劍的聲音遠去了,鐵蹄的聲音遠去了,剩下的,是騷人墨客的吟哦聲,和少男少女的歡笑聲。讀一首唐詩,想復制李白當年的意境,猿聲輕舟,早已不見蹤影。(《白帝城》)那時,漢昭烈帝劉備撒手人寰,最丟不開的蜀漢江山,他托孤,實際上是用帶毒的淚水,刺探一個忠良拳拳之心,暗箭在屏風后,用心在刀斧上,孔明可是神機妙算,才巧妙地躲過殺身之禍。今天,游永安宮的智者,可不要停留在歷史的表面上,那托孤的后面,深藏著一本厚厚的經(jīng)書,一部分禪釋陰謀,一部分禪釋詭計,不管今人還是后人,都值得一讀。(《永安宮》)管他濂溪梅溪潛溪,只要對夔州有功,就該供奉,讓他們在蓮花峰的三賢祠里,談古論今。當今為官者,知乎?知乎?(《蓮池流芳》)子美啊,你的悲劇,在于你是大唐的棄子,卻還為他涂脂抹粉,你流放到了蜀地,還面朝北方,叩拜那個腐朽的王朝。子美啊,你可知道,歷史已碾碎你的足跡,春日的暖陽已照進你寫詩的寒舍,孤燈該亮了,破衣該換了,再也用不著苦苦戀著,那個無情無義的君王。(《依斗門》)
位于奉節(jié)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三峽名勝白帝城,是一個硝煙彌漫和詩情匯集充滿歷史文化韻味的古跡,歷史上的白帝城曾經(jīng)有過極其慘烈的戰(zhàn)禍,更有著李白杜甫等歷代著名詩人優(yōu)美的詩篇,詩情和戰(zhàn)火兩種不同的聲音在這里竟然奇跡般的融為了一體。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有著絢爛的文化,這里更有著中華民族從古自今巨大變化的滄桑。詩人在刻畫白帝城的時候,詩歌里面所透露出來的那種歷史滄桑感和隱隱約約的悲戚之情,莫不令人潸然淚下。刀劍鐵蹄以及詩人的吟哦,都已經(jīng)一去不復返了,甚至連復制李白當年的意境,都已經(jīng)變得遙不可及。站在長江邊上的白帝城,詩人所想到的,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我們將如何去傳承。這體現(xiàn)了楊輝隆作為一個詩人應有的良知和責任,對整個社會甚至中華民族的良知和責任。
當年昭烈帝劉備兵敗白帝城,在永安宮托孤諸葛亮,這一堪稱三國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歷史,可謂是世人皆知。詩人在審視這一歷史事件時,角度巧妙,看到的是陰謀和詭計,更意蘊深遠的帶給我們后世以啟迪,讓我們?nèi)フJ真的讀一讀,讀一讀這歷史背后深藏的計謀和深意。奉節(jié)古稱夔州,相當偏僻遼遠,是一個歷代帝王貶謫流放大臣喜愛的地方,歷朝歷代被貶謫流放的著名詩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路過夔州,有的直接就長眠于此,不管怎樣,他們都給今天的奉節(jié)帶來了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使奉節(jié)這個長江邊的小城能在中國這個詩的國度驕傲的稱之為“詩城”。周敦頤宋濂王十朋,這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詩句,更是他們那種為官為人的操守和品格。詩人在詩中警示當今為官者,不要忘記古代先賢的高尚節(jié)操,應該以此為標準,力爭為人為官都能無愧于自己的良知。知乎?知乎?詩歌結尾的這兩個短短的反問,有力的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同時還帶有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詩圣杜甫在奉節(jié)度過了自己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歲月,更在奉節(jié)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杜甫的一生是偉大的,世世代代的激勵和感動著我們中國人。詩人楊輝隆在詩中目光深邃的看到了那個杜甫為之苦苦眷戀著的腐朽的王朝,并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以一種悲憫的心態(tài)來奉勸杜甫不要苦苦戀著那個無情無義的君王,在同情杜甫的同時更是有力的批判了那些已經(jīng)遠去的歷史。
大致說來,楊輝隆的三峽詩可以分為以上的這兩類,不管是描繪自然風景的優(yōu)美還是刻畫歷史文化的滄桑,詩人都在其詩中傾注了自己強烈的感情,以一個具有良知的詩人身份給予了這個世界以人文關懷。三峽,作為一個地域名詞存在于中國,而楊輝隆的三峽詩,更是以一種獨特的姿態(tài)為中國當代詩歌注進了一股新鮮的血液,為當代詩歌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情 詩
人都是有感情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有了情和愛,才會變得如此的豐富和精彩。楊輝隆是一個感情豐富的真性情男人,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看電視也可以淚流滿面,就是在天安門看升國旗也會激動得熱淚盈眶,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感情用事。如此一位感情豐富具有典型文人氣質(zhì)的詩人,他的詩歌里面怎么可能少得了動人的情詩呢?濃情有大愛,大愛出好詩。我這里所說的楊輝隆的情詩,顯然是指廣義之情,情系天下,情牽故土,情含鄉(xiāng)情親情和愛情。
愛情是人生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我很喜歡當代詩人冉仲景的一句話:沒有夢過的人,不配醒來,沒有愛過的人,不配去死,沒有詠嘆過愛情的詩人,不配擁有一支生花的夢筆。如此說來,在楊輝隆的這支生花夢筆之下,定當會產(chǎn)生出一些讀來讓人愛不釋手的愛情詩篇。
楊輝隆的愛情詩純潔干凈而且美麗動人,在現(xiàn)代社會這物欲橫流的世俗下,顯得那么的難能可貴和空靈脫俗。同時,楊輝隆的愛情詩都是詩人真情實感的體現(xiàn),沒有半點的矯揉造作和無病呻吟,能讓讀者真切的體會到詩中那種自然的愛和癡情的美,是那么的刻骨銘心,讓人過目不忘。
我的眼里頓時出現(xiàn)了這么一些詩句,這么一些感動得讓人一塌糊涂的詩句。想你的時候我很年輕,不想你的時候我就老了,你在的時候我很年輕,你走了我就老了。(《想你》)我知道,沒有什么比駐進你的心房,更幸福的了。知道么,你是我今生苦苦尋覓的,那一朵玫瑰。我對你的渴望,是花粉對蜜蜂的渴望,是長夜對黎明的渴望,是干裂的土地對春雨的渴望,在對你的渴望中,我產(chǎn)生了力量,我終于明白,愛是一種原動力啊!(《感謝春天》)我知道,你是多愁善感的女子,我也不是粗心的男兒,你喜歡欣賞李商隱的殘荷,我則愛聽晚唐的煙雨濛濛,假如窗外沒有如扇的芭蕉來清脆你的心情,就用我蔥綠的肺葉,來為你撐起這瀟瀟夜雨,如果窗外沒有一顆梧桐,我便做你的終身庇護。(《黃昏•雨夜》)我的思念,落到了這條河里,你的牽掛,載滿了那條小船,我把思念變成纖繩,你把牽掛,系在了我的心上。(《思念》)
讀楊輝隆的這些愛情詩,有哪一個擁有真情的人不被這些優(yōu)美真切的詩句感動,不被這些干凈脫俗的詩句感動,不被這些熱情似火的詩句感動。楊輝隆這些干干凈凈的愛情和這些干干凈凈的愛情詩,在如今這個感情泛濫的年代,讓我們找到了那種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遠很遠的清純雅致,讓我們想起了那意境深遠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讓我們想起了那個遙遠的下午駐足村頭遙望遠方。
楊輝隆的愛情詩里有各色各樣的人群,有山里女人有三峽妹子有養(yǎng)路工的妻子還有城市里面的少男少女,不管是那一種人群,在楊輝隆的詩歌里面都是那么的可愛,都是那么的豐滿,都是那么的情感真摯。楊輝隆用自己那干凈的語言描繪出了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愛情,養(yǎng)路工的愛情像道路一樣悠遠,農(nóng)家妹子的愛情像莊稼一樣壯實,貧窮下崗工人的愛情還在茂盛的生長永不會衰落,鄉(xiāng)間阡陌間和城市馬路上的少男少女,在痛苦的生活中追求生存權利而更頑強的追求著愛情。楊輝隆的這些愛情詩就像巫山神女峰上的朝云暮雨,而在正午陽光的照射下竟透露出一些陽光和青草的味道。
著名詩人匡文留在給楊輝隆的詩序中這樣說道:在楊輝隆的人生之旅中,愛情始終是眼前的那片綠洲,令他跋涉得無怨無悔,為他的歌吟源源不斷的注進新鮮而空靈的風和雨露,使他那支堅韌又靈動的詩歌之筆倚天地而蹁躚,蘸摯情而瀟灑,讓飽經(jīng)滄桑而依然年輕,跌宕九曲卻愈顯蓬勃的愛情詩猶如神女峰凝目而近,一唱三嘆,回味綿長。
在這里,我想用楊輝隆的幾句詩來作為其愛情詩的理解,不用任何的添枝加葉,我想任何的添枝加葉都會損害其純潔性:生命對我只有一次,真愛對我同樣只有一次,在生命與愛的天平上,我寧肯選擇后者,相信我,今生你是我生命的常青樹,我是追隨你的守望人。(《黃昏•雨夜》)楊輝隆正是這樣一個守望者,一個執(zhí)著的愛情守望者,他的那份情和那份愛,通過自己的詩歌駐守于天地之間,感動著無數(shù)同樣充滿情愛的守望者。那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這道風景里,我們看到了真情和真愛,看到了那遙遠的感動。
親情兩字是這個世界上最為動人的字眼,那份博大的愛,那份帶血的情,無不讓世人為之動容。在楊輝隆的情詩里面有一部分就是描繪親情的,這類詩歌直抵詩人情感的內(nèi)核,詩句中飽含著對親人的那份濃得怎么也無法化開的情。
在楊輝隆的親情詩歌里面,我覺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首感人肺腑的《母親》了:深刻佇立于田埂的母親,回望是我雙眸的痛,那個彎腰的過程,和成熟的稻子沒有兩樣;赝且环N熱愛和親密,母親將一個個最真的愿望,捂熱或充實,抵御或防護,生命中所有的冬天和饑餓。我一直夢見稻田,夢見母親滑過稻浪的淚水,砸痛我黑夜里彌散的情話,于是,我總走不出母親的目光。我想展開一片秋天的翅膀,我想把稻田提升到極地的高度,變換著詞語和章法,雨一樣的低泣著,風一樣的吟誦著,母親養(yǎng)育我的喜悅和辛酸。
樸實在語言,真摯的情感,隱藏在最深處的疼痛,這就是楊輝隆詩中的親情。在楊輝隆的回望中,母親在田埂上那個彎腰的過程,竟和成熟的稻子沒有兩樣,質(zhì)樸得沒有任何雜質(zhì)的語言,帶著濃濃的泥土的氣息,已經(jīng)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心里;赝哪抗,彎腰的過程,夢里的淚水,飽經(jīng)滄桑的動感之美在詩中完美結合,讓讀者在潛意識里進一步的體會到那震撼的人格魅力和觸摸到那豐滿的人物形象。
史鐵生在那篇著名的散文《我與地壇》里面,用最最質(zhì)樸的語言闡釋了最最偉大的親情,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靈魂,我一直記得其中的一句話: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樸實無華的語言透露出感人肺腑的關愛,楊輝隆的詩歌同樣是如此,無論怎么變換著詞語和章法,我們總是走不出母親的目光啊。在這里,親情得到了進一步的體現(xiàn),而我們讀者的靈魂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凈化。
楊輝隆的親情詩里面還包含了一類兄弟情,一類寬泛的兄弟情,那是三峽的男人博愛和溫情,那是熱血男兒的舍棄和大度。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楊輝隆這樣的詩句:喝長江水長大的兄弟啊,聽慣了船工的號子,唱熟了三峽的情歌,如背囊的戀鄉(xiāng)情結難以放下,為了幾代中國人的夢,你放棄了現(xiàn)成的巢,另擇新枝,多年后,你便是地道的,北方漢子,江浙男人。外遷的兄弟啊,家中有我,父母有我,放心地去吧,想家了,就回來看看。(《外遷的兄弟》)楊輝隆詩中的三峽男兒,為了國家舍棄小家,那份真情大愛真的顯得彌足珍貴,詩中的那份溫暖而博大的兄弟情,更是超越了時空地域的限制,顯現(xiàn)出了我們?nèi)A夏兒女的高尚情操,讀來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常言道,不愛故土不戀鄉(xiāng)情的人是很難寫出真正濃郁的情詩的。楊輝隆對于故土的歷史文化和一草一木都充滿著真情,以致于在他詩歌里面常常出現(xiàn)了這樣一類情詩——鄉(xiāng)情詩。對于故鄉(xiāng)的感情我們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出來的,那里有著自己的歲月,有著自己的思念,有著自己的過去,有著自己流動的血液。楊輝隆在自序里面有這樣一句話:有一份情感始終無法著陸,有一種心痛啃噬著我的靈魂。我相信這應該是楊輝隆在創(chuàng)作詩歌的時候的真實寫照,那份啃噬著靈魂的情感在他的詩中奔涌不息,終于誕生出了詩人創(chuàng)作歷程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我這里一點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在楊輝隆的情詩里面,我獨獨對其鄉(xiāng)情詩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種共鳴一種凈化一種靈魂深處的契合。我甚至可以這樣說,楊輝隆的鄉(xiāng)情詩不管是在語言的錘煉還是在主題的挖掘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讀來有一種讓人產(chǎn)生巨大悲憫情懷的作用。詩歌中那種對于人性的關注和生命的探討,足以使其詩歌具有一種永恒的難以磨滅的魅力。
說到楊輝隆的鄉(xiāng)情詩,是怎么都無法邁開這么一首長詩的,這首詩就是楊輝隆那極具震撼力量的《腹地》。楊輝隆的《腹地》一詩由十首短詩組成,每一首短詩都有著一種象征意,而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種大氣磅礴的詩情。楊輝隆的這首詩里,腹地其實就是那生他養(yǎng)他的故土,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被歲月吞噬的古老的土地。詩人在詩中到底是怎樣來凸顯出腹地亦即是故土的意蘊的,我們現(xiàn)在就來結合詩句作一些簡單的闡釋。
楊輝隆在詩歌的開篇短詩里面這樣描述腹地:回老家的路上,路很陡峭,母親站立村口,了望的目光削平了坎坷,來來往往,我如履平地。(《腹地•其一》)此時的腹地是村口的小路。在這條陡峭的小路上,一頭連著詩人,一頭連著母親,正是母親那無限的關愛,才讓這么一條坎坷的小路變得平坦。腹地在此即是親情,即是那種揮之不去的故鄉(xiāng)情。老家很近,老家也很遠,近處是母親的乳頭,遠處是我?guī)а哪殠,腹地因此而神圣?《腹地•其二》)此時的腹地是神圣的生命,是一個生命的誕生,是一種人文的關懷。故土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里即是我的腹地,詩人在此闡釋了一種生命的理念,一種敬畏生命的精神。我在腹地生存的時間太久,生存是一種艱辛,兒奔生,娘奔死,那年,我看母親是少婦,現(xiàn)在,我看母親是老嫗。(《腹地•其三》)此時的腹地是時間的流逝,是生命的消亡,是一種生存的艱辛和苦難。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話:活著,有時候比死亡更加可怕。這里蘊含著一種生命的哲理一種生存的哲學,楊輝隆已經(jīng)通過自己的詩歌帶給了我們以一種極大的悲憫情懷,這是多么的難能可貴。這時,我迅速的想到了兩個著名的作家:余華和余光中。余華的作品就是在揭示生存的苦難中闡釋本真的人性的,如此說來,楊輝隆的詩歌已經(jīng)觸及到了人性的高度。余光中有一首著名的詩歌《鄉(xiāng)愁》,里面有這么幾句詩: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短短的幾個字,飽含了無限的愁緒和情懷,我們再來看楊輝隆的詩句,難道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從那年到現(xiàn)在,里面飽含了怎樣的一種人生滄桑啊!斑駁的老床是腹地最好的見證,腹地通往外面的路,寫滿了母親的艱辛,我是這條路上來回奔跑的孩子,一生都忘不了老床有多長,路有多長。(《腹地•其四》)此時的腹地是歲月的見證,是成長的道路,是艱辛的親情。我在歲月的流逝中成長,生命在腹地故土里成長。外婆死了,母親老了,我也快老了,可我的兒子還年少,我的孫子呢,在遙遠的腹地歌唱。(《腹地•其五》)此時的腹地是生命的感悟,是生命的輪回,更是新生命的見證。此時的詩人就像一個臨江悲誦的哲人,洞察著人生的玄機,參透著生命的哲學。歲月總是不停地流逝,季風總是不停地吹拂,對腹地的虔誠就是對母親的深愛,離開腹地,思念瘦成了竹,回望腹地,那里有少婦正在臨盆。(《腹地•其六》)此時的腹地是游子對故土的思念,是未來新生命的誕生。詩人從悲劇到希望,從死亡到出生,伴生著大苦痛和大悲愴,生命的循環(huán)往復正在此產(chǎn)生。啊,腹地是故土,腹地是長肥了的河流,現(xiàn)在的故土,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腹地•其七》)此時的腹地是詩人那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是故鄉(xiāng)那揮之不去的深情。三峽工程蓄水之后,詩人的故鄉(xiāng)奉節(jié)老城已經(jīng)被江水淹沒,而新建的新城則搬遷到更高的半山腰上了,故而詩人在詩中說故土一半在水中一半在岸上。此時的腹地已經(jīng)是一種鄉(xiāng)情,一種不管江水怎么漲高都無法淹沒的故鄉(xiāng)之情。城搬了,家也搬了,新城的每一條大街,浸飽了民工的汗水,滋潤了碧綠的江水,腹地在涅槃中永生。(《腹地•其八》)此時的腹地是故土的搬遷,是民工的汗水,是一個全新的開端。家園沒了,故土沒了,詩人沒有悲觀,而是看到了美好的未來,看到了涅槃之后的重生,這是一種大悲痛,更是一種大胸懷。鱗次櫛比的高樓,擋不住季風,裝飾一新的新居,抹不去對往事的懷念,老屋老街老母親是不老的情愫。(《腹地•其九》)此時的腹地是詩人那些永遠不會忘記的往事和歲月,是一種對逝去的故土忠貞不渝的感情。歲月不老,往事不老,故土親情更不會老。在詩歌的末尾,楊輝隆把故土之情進行了一種大幅度的提升,提升到了一種哲理的高度:我把對腹地的忠誠釀成酒,我把對母親的熱愛寫成詩,面對腹地,山里長大的孩子,懂得了什么叫崇拜。(《腹地•其十》)山里長大的孩子,山里長大的詩人,懂得了什么叫崇拜。詩人在這里崇拜什么呢。自然是那故鄉(xiāng)之情,親情之愛,人性之美,生命之真諦。
最為讓我敬佩的是,楊輝隆對故鄉(xiāng)故土的情感并不是一味的贊頌和褒揚,而是一種博大深沉的愛,一種客觀冷靜的思索。詩人在看到故鄉(xiāng)那些光明美好的一面的同時,也看到了隱藏在深處的那些值得我們認真去思索的一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著名詩人艾青的這句詩可謂是道盡了人們對于故鄉(xiāng)故土那種最最真切的情感。楊輝隆的詩歌里面同樣充滿了淚水,充滿了關切悲痛的淚水。
我在給楊輝隆的詩歌進行分類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矛盾了很久,因為詩人的故鄉(xiāng)就是三峽,他的有些三峽詩和鄉(xiāng)情詩根本就沒有明顯的界限而有著重疊的地方,這讓我很是為難。現(xiàn)在我再一次面臨著這樣的矛盾,楊輝隆詩歌里面對故鄉(xiāng)故土的思索和充盈的淚水,使我再次想到了他的一些三峽詩,尤其是那首讓人深思的《白帝城》一詩。所以在此我作一個簡單的說明,我是把楊輝隆那些單純的描繪三峽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詩歌劃為了三峽詩的,而把其總體描繪三峽的故鄉(xiāng)情懷而不是具體的人文景觀的詩歌劃為了鄉(xiāng)情詩的。
眼里帶著這滴關切悲痛的淚水,我迅速想到了楊輝隆的那首《出峽》中的一些詩句:走出夔門,天地就寬了,路也寬了。其實,路不要太寬,能讓兩個人,擁著通過就夠了。(《其三》)李白的輕舟不見了,香溪的水也不香了,猿被他的子孫們吃光了,剩下的是光禿禿的巖石,一尊比一尊丑陋?奁模粌H僅是離人。(《其五》)神秘的三峽已無神秘,所有的神秘,都漂向了大海,像船頭那對青年男女,擁著親嘴一樣,一覽無余。(《其六》)
從《白帝城》到《出峽》,作為古圣先賢后代的人們,品格操守文化精神都在一步步的退化和丟失,哭泣的難道真正只有離人嗎,當然還有我們的故鄉(xiāng)三峽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三峽工程的建成,在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同時,其實也同樣在一定程度上破壞著三峽的自然人文景觀,F(xiàn)在的三峽已沒有原來的那么雄偉和險要,同樣失去了那動人的神秘,這些隨著江水的上漲而失去的自然人文價值,應該由誰來替他埋單。
楊輝隆的鄉(xiāng)情詩里面還有這樣一些詩歌,這些詩歌描繪的是在故鄉(xiāng)那片古老的土地上苦難的生活著的鄉(xiāng)親們。這些詩歌,展現(xiàn)的是生存的苦難和生活的艱辛以及那淳樸的鄉(xiāng)情,如大地一般質(zhì)樸,像鄉(xiāng)親一樣親切。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中國農(nóng)民的質(zhì)樸就如同地里栽種的玉米大豆一般,不矯揉更不做作,但是卻很真實。農(nóng)民的苦難如同那漆黑的夜空一般,望不到邊際,農(nóng)民的幸福同樣是那么的簡單,簡單得就像一杯清水,一眼望去就無甚明了。楊輝隆是農(nóng)民的兒子,在他的詩歌里面,自然少不了那些淳樸憨厚的農(nóng)民兄弟,詩歌里面早已是珍藏著一份濃得無法化開的真情。我這里迅速的想到了《烈日下看見農(nóng)民鋤地》和《春天》這兩首詩。
太陽咬痛了我細嫩的皮膚,我看見,農(nóng)民揮汗鋤地,是否也碰痛了他青銅般的頭顱?我在疼痛的嘆息中,聞到了農(nóng)民幸福的汗香,從早到晚都未散去,我知道,那是秋天的血液和糧食。鋤頭的聲音響起,那是動聽的音樂和歡快的舞蹈,太陽落了,夜鶯在樹梢歌唱,農(nóng)民把汗水集合在大地中。收獲的幸福不在于抵達美好的愿望,在于糧食倉儲的多少,在于刻下糧食的名字和模樣,當團年的筷子把一年的收獲翻動后,農(nóng)民,仍想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烈日下看見農(nóng)民鋤地》)楊輝隆的這首詩分明就是一首關于苦難的詠嘆調(diào),關于農(nóng)民愿望和生活的歌唱詞。這里有著生活的苦難,有著耕耘的辛勞,有著愿望的真實,有著幸福的簡單,有著生命的真諦。詩歌里那群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形象,和著詩歌那平實的語言活生生的走進了讀者的腦中,帶來了一些關于生活和生存的話題和啟示。
一群蜜蜂,舞動一朵桃花,仿佛舞動著整個春天,我急忙望一望遠方,鋤頭的聲音已擊碎天空,我知道自己還沒有讀懂季節(jié)。沿著春天行走,一?莶莸哪垩浚谀_下攢動,照亮了我的心,我終于認識了一種叫光芒的東西,讓父老鄉(xiāng)親,快樂無比。(《春天》)比起前一首詩來說,楊輝隆的這一首詩,雖然里面含有無比的苦難,但我們卻在苦難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美好的收獲,看到了簡單的幸福,看到了那純潔無瑕的質(zhì)樸靈魂。這就是楊輝隆的鄉(xiāng)親,這就是三峽的農(nóng)民,這就是中國的農(nóng)民,這就是那群可敬可愛的大地的兒子。
楊輝隆是一個充滿人文精神的詩人,他的鄉(xiāng)情詩是一首首悲壯蒼涼的歌,詩歌里充滿著生活的吟唱和生命的吶喊,充滿著生命的同情和悲憫,蘊含著一種生存和生命的哲學。這就是楊輝隆,一個生命的歌者,一個執(zhí)著的生命追尋者,他在他的詩歌里面執(zhí)著的追尋著生命的真諦,描繪著苦難的靈魂,刻畫著故鄉(xiāng)的情深,體會著生活的感動,在詩歌里面進行著一種詩意的棲居。
懷古詠史詩
楊輝隆的詩歌里面還有一類具有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的詩歌,這類詩歌帶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示和文化的積淀,讀來讓人不忍釋卷。我在為楊輝隆的這類詩歌分類的時候其實十分矛盾,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詞語來概括詩人的這類詩歌,我在想到底用一個什么詞語來概括楊輝隆的這類詩歌才合適呢。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我想到了楊輝隆的一組詩歌的題目,想用這個詩題來為詩人的這類詩歌命名,這就是“行走與歌吟”,因為楊輝隆的這類詩歌,大部分都是詩人在人生路途中,因為到了一個地方而產(chǎn)生一種感悟,從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詩歌,用“行走與歌吟”正好契合詩歌的內(nèi)容,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懷古詠史”這個詞語來命名楊輝隆的這類詩歌,因為這類詩歌基本上都是對“古跡”的憑吊和感悟,所以我認為楊輝隆的這類詩歌可以劃為懷古詠史一類。古,是指一種古跡,“懷古”亦即是登臨游覽,觸景生情,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想象,同時由于歷史遺跡的誘發(fā),從而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和感慨。
在楊輝隆的詩歌里面,這類詩歌是我最為喜歡和欣賞的詩歌之一,詩歌里面所散發(fā)出來的那種歷史文化氣息足以讓我陶醉和值得我們?nèi)フJ真品味。這里,我頓時想到了楊輝隆的那首《大足石刻》:歷史被歷史證實,文化被文化鍛鑄,奇跡被奇跡追捧,古老被年輕詮釋。在這里,石刻已不是神的天堂,而是游人眼里一本厚重的書,還散發(fā)著墨香。走進大足,走進石窟,猶如走進了一座美的殿堂。歷史已被定格,遠去的東西被還原,一個民族就是這樣落地生根,一年一年長得枝葉茂盛。石刻艷如桃花,造像燦爛如霞,游人的悠閑并不輕松,那些飄動的裙裾,那些輕移的腳步,都是一串串探究的目光,一路追逐一路叩問。每一座造像都是大足的一枚徽章,每一處文字都是華夏的歷史,不論是別在胸前還是誦讀,都不會褪色都會堅信,一個民族的偉大。大足石刻,在中國在重慶的版圖上,也在游人的記憶里,大足大豐。
這首詩應該是詩人在游覽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大足石刻的時候所寫,詩歌里面透露出的歷史滄桑感和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足以讓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而倍感自豪。這首詩是一種文化,一種華夏民族的文化,這種文化正如詩人在詩中所說,足以見證一個民族的偉大。詩歌里面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真正的打動了讀者,激起了讀者的認真思索和一路叩問,叩問華夏歷史,叩問中國文化,叩問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偉大。
我們再來看看楊輝隆這類詩歌里面的幾首詩,看看詩人那份對于歷史和文化的真誠和崇敬,那份執(zhí)著和感動。下雨了么?開花了么?是誰把這么美好的名字,賦予腥風血雨的內(nèi)容?是誰把一塊風水寶地,變成了斷頭臺?雨花臺,詩人在這里已淚雨滂沱。(《雨花臺》)在這里我認識了中山先生,392級臺階,每一級都是一句警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今天,浩淼的大海,被海峽兩岸的人們,望成了團圓的通道。(《中山陵》)太陽還未升起前,這里便有了光明,如今,名人們走了,街卻留在了這里,時代前進了,思想?yún)s留在了這里,一條普通的街,街上每一塊石磚,都是踩不死的靈魂。(《上海多倫路名人街》)那次會議,彭德懷,壓根兒不知道大難臨頭了,以無私無畏的膽略,請愿,又以含冤受屈的熱淚,下臺。彭總啊,你只知道廬山是避暑的去處,卻不知道這里也會有寒潮。今天,廬山會議舊址,成了游人觀瞻的圣地,而你是高風亮節(jié),卻成了,不少游人的人生座標。(《廬山會議舊址》)先行者在這里種下一粒種子,28年后長成一個太陽,把神州照得通紅。從此,南湖在中國版圖上,已不是簡單的湖,它是光明的誕生地。(《嘉興南湖》)
江蘇南京雨花臺本是一座松柏環(huán)抱的秀麗山崗,后來卻成了革命志士的刑場,在這里遇難的革命烈士和群眾居然達到了十萬。詩人楊輝隆對雨花臺的這段歷史倍感傷痛,在詩中連用了四個問句,叩問歷史叩問蒼天叩問那無法抹去的悲痛。詩人的情感已難自禁,靈魂已然震動,找不到一句合適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直接用淚如雨下來代替那無法言說的感情。句句是血,句句含淚。當年的革命先驅(qū)中山先生為了那偉大的事業(yè)奔波一生,革命精神激勵著世人。今天,我們的同胞渴望祖國的統(tǒng)一,那份深情大愛足以讓世間所有的感情都黯然失色。楊輝隆那動人的詩句直抵千千萬萬中國人的靈魂,道出了我們中國人那隱藏的最真切的愿望。浩淼的大海,被海峽兩岸的人們,望成了團圓的通道。當我讀到這句詩的時候,總是會看到一個眼里充盈著淚水的詩人形象,那是赤子之淚,那是渴望之淚,那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愛國之淚。多倫路本是上海一條普通的小街,但這條街在近現(xiàn)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這樣說,一條普通的小街竟從一個側(cè)面集中展示了一個世紀以來上海發(fā)展的滄桑歷程,這條街就是這個歷程的印跡和文化縮影。魯迅矛盾郭沫若等文學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聯(lián)作家文學活動鑄就了這條街現(xiàn)代文學重鎮(zhèn)的文學地位,聞名遐邇的鴻德堂白公館湯公館以及瞿秋白陳望道趙世炎等積淀成了這條街濃厚的文化氣息,讓人流連忘返。你似乎還能聆聽到這里曾經(jīng)激蕩文壇的震耳驚雷,你仿佛還能感受到這里曾經(jīng)強勁跳動的“民族魂”脈搏,你依稀還能呼吸到這里厚積薄發(fā)的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的沁人氣息。街上每一塊石磚,都是踩不死的靈魂。楊輝隆用詩句詮釋了這條小街的厚重歷史,詮釋了這條小街的文化氣息,詮釋了這條小街的動人氣質(zhì)。廬山會議中彭德懷的高風亮節(jié),嘉興南湖上的光明誕生,這一切的一切都在楊輝隆的詩歌中得到了贊美和詮釋,楊輝隆用自己詩人的真誠盡力刻畫著那些已然逝去的歷史,贊頌著那些永遠存在的精神。
那些歷史古跡,那些過往歲月,那些動人精神,在楊輝隆眼中都是一行行精美的詩句,詩人用自己的詩歌闡釋著歷史,闡釋著文化,闡釋著民族精神。楊輝隆的這些詩歌足以在中國當代詩歌中具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從他的詩歌里面,我們讀出了歷史文化,讀出了民族精神,讀出了一個詩人的良知。
竹枝詞
竹枝詞簡稱“竹枝”,又名巴渝辭,歌詞雜詠當?shù)仫L物和男女愛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其形式為七言絕句,語言通俗易懂,音調(diào)輕新明快。據(jù)《樂府詩集》記載:竹枝,巴歙也。巴即是巴郡,亦即是在今重慶市東部的奉節(jié)至湖北宜賓一帶,歙亦即是民歌,那么竹枝詞其實就是流行于三峽一帶的民歌。巴人能歌善舞,巴人民間的竹枝詞,都是能唱能跳的,類似于今于的燈歌,每逢佳節(jié),巴人都會歡聚一堂,擊鼓踏歌,聯(lián)唱竹枝。
到了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經(jīng)過加工和創(chuàng)新,把竹枝詞從巴人民間帶進了文學殿堂,并且通過自己的實踐把其發(fā)揚光大,這時,竹枝詞便成為了一種嶄新的詩體形式,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劉禹錫也因此被人們公認為竹枝詞之祖,其創(chuàng)作開辟了一條文人詩歌與民歌相結合的道路。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禹錫被貶為夔州刺史。次年正月,劉禹錫來到夔州。在這期間,他學習了這種民歌形式并創(chuàng)作了十一首著名的竹枝詞,比如其中的這首: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汲取了巴人竹枝歌舞的精華,色澤清瑩,音調(diào)和美,具有優(yōu)美圓熟的藝術技巧。至此,一直流傳于民間的竹枝詞,終于吐露芳華,在中唐詩壇上別開生面,并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劉禹錫之后,歷代文人都紛紛仿寫竹枝詞,尤其是到過三峽的文人。竹枝詞經(jīng)過歷代文人推陳出新,在內(nèi)容和體裁上都得到了新的發(fā)展,以致三峽竹枝詞這朵峽江奇葩,在中華文化大地上燦爛的開放,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現(xiàn)代三峽詩人出生在竹枝詞發(fā)源的三峽本土,自然不會遺失這美麗的詩歌形式,他們通過自己創(chuàng)作的竹枝詞,贊揚盛世歌詠民俗,歌唱愛情描寫風光,使得這種從唐代就一直經(jīng)典不衰的詩歌體裁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在這些現(xiàn)代三峽詩人之中,楊輝隆的竹枝詞自然是其中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我現(xiàn)在抄錄幾首并以此來看看楊輝隆竹枝詞的一些特點和魅力。
楊輝隆創(chuàng)作的竹枝詞大致有以下幾首:春日攜眷登山崗,滿目新綠梨花香。路遇紅顏話不盡,嬌妻扭頭淚汪汪。(《登蓮峰》)船過瞿塘觀滟滪,怪石早已無蹤跡。抬頭忽見鷹比武,低頭看潮潮更激。(《過滟滪堆》)春水秋池夏夜長,拂曉醒來兩茫茫。世人誰能癡如我,君夢香甜我惆悵。(《新竹枝詞其一》)
竹枝詞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往往運用白描的手法,抓住描寫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簡練的筆墨刻畫出鮮明生動的形象,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成功描繪出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萬象。突出典型形象是竹枝詞表現(xiàn)方法之一。所謂典型形象就是能反映事物本質(zhì)而又具有鮮明生動的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竹枝詞的這種表現(xiàn)手法,可以使詩的形象性更加鮮明突出,更富感染力。同時,竹枝詞清麗宛轉(zhuǎn),音節(jié)和諧,讀來瑯瑯上口。
楊輝隆的這些竹枝詞具有竹枝詞的顯著特點,讀來有一種清新自然的生活氣息。比如那首《登蓮峰》一詩,語言清麗幽默有趣,韻律和諧有致,形象極其生動鮮明,以簡潔的語言刻畫出了一個可愛動人的少婦形象,一幅溫暖有趣的生活畫面就如此清晰明白的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瞿塘潮水,夏夜思念,朦朧愛情,生活趣事。楊輝隆用自己那三峽男人粗獷的性情描繪出了如此細膩溫婉的真情,實在是難能可貴。
楊輝隆作為三峽詩人,通過自己的實際創(chuàng)作,延續(xù)著三峽竹枝詞的永恒生命,使得這種優(yōu)美的詩歌樣式不斷的發(fā)展下去,為我國詩歌的創(chuàng)作作出了獨特的貢獻。我相信,三峽竹枝詞在以后的詩歌歷史中,更加會大放異彩,展現(xiàn)出三峽民間詩歌永恒不衰的巨大藝術魅力。
地震詩
2008年5月12日那場巨大的災難震碎了汶川震碎了中國震碎了國人的靈魂。災難已經(jīng)過去了,但那份難忘的疼痛仍然深深的刻在我們的心底。中國是堅強的,面對深重的災難,我們的民族展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不屈的精神,一種苦難中的堅持。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歌也是一種抒發(fā)情感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樹大地震,使得中國詩歌被沉重的災難激活,一時之間出現(xiàn)了大量以抗震救災為題材的詩歌作品。作為詩人的楊輝隆自然不會例外,他時刻關注著民生關注著人們的命運關注著生命關注著這個時代。在地震發(fā)生后,楊輝隆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有關地震的詩歌,這里面有短詩,有長詩,更為主要的是有著詩人楊輝隆那博大深沉的情和愛。
當我讀到楊輝隆的地震詩的時候,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那份最真最濃的情感被詩人的詩歌喚醒,讓我突然之間有了一種想哭的沖動。這正是詩歌的本質(zhì)——情感。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我們先來看看楊輝隆的兩首關于地震災區(qū)人物素描的短詩:一個初為人母的小護士,因為那個剛滿四個月的,藏族嬰兒哭得厲害,便用人間最美的乳房,當起了臨時媽媽,雖然乳汁改變了流向,卻連通了小才仁曲宗的心,看著孩子吮吸乳頭的樣子,那樣可愛,一種當母親才有的幸福感,就傳遍了全身。(《臨時媽媽——致張淑英》)我把你的歌聲記下了,把你的眼淚收藏了,把你的勇敢學會了,才仁旦周,一個十歲的孩子,身影還那么稚嫩,你穿行在救災現(xiàn)場,是那么的不起眼啊,你撿垃圾當翻譯,安慰失去親人的人——叔叔,別哭!我說,你也別哭啊——才仁旦周!對著電視機,我卻哭了。(《最小的志愿者——致才仁旦周》)
這是楊輝隆在玉樹地震發(fā)生后創(chuàng)作的兩首短詩,從這兩首詩歌里面,我們看到了那巨大的災難,那真摯的感情,那深情的大愛,那堅強的人民,那不屈的命運和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這些詩歌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最為重要的是在大部分地震詩歌都在描繪痛苦和災難的時候,楊輝隆卻更多的關注到了災難中的人性美和對未來的希望。對著電視機,我卻哭了。是啊,面對這樣的災難,只要有一點良知的人,誰人不哭誰人不痛,楊輝隆用自己的詩歌道出了我們心中那份最為真摯的情感和那份最為純潔的愛。
在楊輝隆創(chuàng)作的地震詩里面,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有震撼效果的應該就是那首報告體長詩《震撼的證詞——汶川大地震祭》了。這部長詩,是詩人楊輝隆多次到汶川地震災區(qū)體驗生活后,歷時一年多時間創(chuàng)作而成的,長詩用敘事的口吻,抒情的筆調(diào),多視角全方位的反映了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的英雄壯舉和恢復重建的感人事跡。楊輝隆的長詩里面描繪的都是真人真事,可讀性和真實性二者兼?zhèn)洌沟瞄L詩具有了史詩的性質(zhì),同時,用詩的形式反映宏大的事件,使其成為“報告體長詩”,這在中國詩壇也算得上是一個創(chuàng)舉。
著名詩評家蔣登科先生在給楊輝隆的詩序里面這樣說道:這是一部激情燃燒的長詩,這是一部充滿血淚情愛的長詩,這是一部關注大事件張揚主旋律的長詩。創(chuàng)作這樣的長詩不僅需要詩人具有非凡的才氣和技巧,還需要詩人具有大視野大胸懷大愛心。很顯然,楊輝隆就具有這樣的才氣這樣的視野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愛心。楊輝隆的這部長詩是激情之后的冷靜,是冷靜之后的再思考,是思考之后重新爆發(fā)的激情,真正可以說是一部激情燃燒的詩篇。和一些短詩相比,楊輝隆的這部長詩的主要特點就是場面宏大視野開闊激情澎湃,幾乎是全局式的抒寫了大地震之后的各方面狀況以及詩人的精神體驗。
讀楊輝隆的這首詩,我們仿佛又重新回到了災難發(fā)生的現(xiàn)場,回到了離我們不遠的歷史之中。楊輝隆在詩歌的開篇這樣寫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時間在那一刻凝固。猖狂的地魔,頃刻之間,襲擊了中國,襲擊了汶川,襲擊了城市鄉(xiāng)村,襲擊了黨政機關,襲擊了工廠校園,襲擊了萬畝良田,襲擊了父老鄉(xiāng)親,襲擊了兄弟姐妹,襲擊了五谷六畜,襲擊了鳥語花香……
不加掩飾的說,我很喜歡這個開頭,很喜歡這種詩歌帶給我的感覺。我在第一次讀到這個開頭的時候,想到了一個詞:震撼。這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震撼,是一種由詩歌帶來的共鳴,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情感體驗。詩人楊輝隆用了一連串的襲擊,再現(xiàn)了地震帶來的痛苦和災難,那種由排比造成的氣勢和情感體驗真正的襲擊了我們的靈魂。這一連串的襲擊,由中國到汶川到城市鄉(xiāng)村到工廠校園到兄弟姐妹到鳥語花香,由大范圍到小事物,由具體的地域到充滿詩意的境界,一層層一步步一點點一滴滴,無不震撼著國人的同情,啃噬著國人的靈魂。
災難還在繼續(xù),疼痛還在延伸:碧藍的天空啊,瞬間改變了顏色。綠色的大地啊,頓時裂開了傷口。生民之哀,家國之痛。蒼天在哭泣,大地在哭泣。掩埋在廢墟中的生命在呼救。汶川大地震,電視上滾動的黑色文字,如一把把尖刀,插進了海內(nèi)外炎黃子孫的心口。詩人楊輝隆在詩歌里面以無限的真情真實的描繪了那場巨大的災難,可以說詩歌里面的任何一句詩都是災難都是血淚都是一種揪心的疼痛。面對著如此巨大的災難,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是從此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還是從如此的疼痛下堅強的走出來。在大部分抗震救災詩歌都以悲涼的基調(diào)描繪生命的脆弱和災難的疼痛的時候,楊輝隆關注到了那種疼痛中的堅強,那種難能可貴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楊輝隆的不同之處,關注大事件關注大災難,但更為關注的卻是災難之中的主旋律。
在描繪完這場空間的大災難之后,楊輝隆在詩歌里面這樣寫道:地震后短短的時間里,同胞們關注的目光聚了過來,無數(shù)雙援助的手聚了過來,華夏同胞的心聚了過來,在人們痛苦絕望的心中亮起了溫暖的火苗。這一切,如黑暗中的一盞燈,讓所有的災民,讓哀傷無助的心看到了光明。廢墟中孩子們舉起的手抓到了依托,廢墟下掙扎的生命看到了生的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神州大地,東南西北,萬千支救助的隊伍,向災區(qū)全速挺進。萬千個救助的戰(zhàn)士,向災區(qū)星夜兼程。萬千輛裝滿物資的汽車,向災區(qū)開過來了。萬千架載滿物資的神鷹,向災區(qū)飛過去了……
在這之后,楊輝隆就分門別類的描寫了災難中的人群,這其中包括國家主席總理以及軍人教師和警察黨員群眾志愿者等等,這些真實的人物事件成了詩人情感抒發(fā)的依托,共同體現(xiàn)出了團結友愛的品格和精神,正是這些品格和精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大愛無疆的民族魂魄。
我這里先不作任何的評論和敘述,我們先來看一看世人楊輝隆那些詩句本身,看看這些詩句帶給我們的震撼。曾記得,在余震不斷的救災現(xiàn)場,您俯下身子,親吻失去父母的孤兒羅夢夕,您深情地說:爺爺以后還會來看你的。這一句爺爺,讓世人動容,這一句爺爺讓國人動情啊!這一刻,國人看到了您眼里含著的淚水,正欲滴落。這一刻,讓災區(qū)人民更加堅信,親民愛民的您和災區(qū)人民——痛連著痛,心連著心。這就是地震中我們可敬可愛的胡總書記,那蒼老的背影述說著一個國家主席那堅定的信念。您不慎摔倒,手臂出血,卻把要為您包扎的醫(yī)護人員推開。這一看似簡單粗暴的舉動,無聲勝有聲——您個人的安危,怎比得上廢墟下群眾的生命!總理啊,當您站立北川山頭,久久地不肯離去,久久地凝望,揮手與一個縣城告別的時候,其實北川,怎能走出您沉重的心情?那情景,讓每一個中國人,再一次淚眼朦朧。這就是地震中我們可欽可佩的溫家寶總理,那感人的畫面述說著一個國家總理那愛民之情。當余震發(fā)生的時候,面對撤退的命令,一名戰(zhàn)士跪下說:讓我再去救一個吧!另一名戰(zhàn)士的腿,被鋼筋劃開10厘米的口子,醫(yī)護人員要為他包扎,他卻推開了,我用紙包一下就好,繃帶留給需要的人用。這就是地震中我們可愛的子弟兵,我們生命的守護神,那鏗鏘的話語和感人的行為述說著什么是忠誠什么是使命。四個孩子獲救了,可是,我們的譚老師,卻把自己塑成了,世上最美最動人的雕像。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師德的莊嚴。一名男子跪撲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飛的雄鷹。這就是張米亞,對自己人生座右銘——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最好的詮釋。這就是地震中我們可敬的人民教師,那動人的場景述說著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師魂。沒有通知,沒有命令,沒有猶豫!地震發(fā)生后,災區(qū)的人民警察,在通訊中斷,家人生死不明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冒著頻繁的余震,第一時間,從家里,從路上,從各個方向趕往工作崗位。老警察李躍進,面對同樣是警察兒子的遺體,他首先做了兩件事——一是用礦泉水為兒子洗了把臉,二是輕輕地摘下了兒子胸前的警號,把它戴在自己的胸前。從那一刻起,李躍進的內(nèi)心和骨子里,就不僅僅是悲痛。他向災民宣誓:一代警察將肩負起兩代警察的重任。這就是地震中我們的人民警察,那簡單的話語和行為詮釋著為人民服務的內(nèi)涵。5月14日18點,結伴從南京來的3位志愿者,踏著夜色從成都出發(fā)了,直到黎明時分才到了北川。三位志愿者顧不上片刻休息,餓著肚子就投入到工作中,但是,直到現(xiàn)在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這就是地震中那些默默無聞的志愿者,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述說著什么叫做奉獻什么叫做付出。除此之外,楊輝隆的詩歌里面還涉及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不管是誰,都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中華民族無堅不摧的精神,一種中華民族大愛無疆的精神,一種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
文章敘述到這里,其實楊輝隆的地震詩已經(jīng)在我們的頭腦中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了。這里,我想到了一句話,想把其來作為楊輝隆地震詩的概況:疼痛中的堅強,廢墟中的崛起,災難中的重生。悲痛而不消沉,苦難而不迷失,在困難中奮飛,在傷痛中成長。楊輝隆強忍悲痛,把自己的著力點放置在了未來,放置在了疼痛之中的堅強上,為我們民族的未來點燃了一點希望之光。我現(xiàn)在可以回答剛才提出的那個問題了,面對如此巨大的災難,我們是該沉浸在悲痛之中還是該勇敢堅強的走下去。其實,楊輝隆已經(jīng)給了我們答案,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振奮的答案。在如此眾多的地震詩中,楊輝隆以自己獨特的視角,闡釋了自己的人生理念,闡釋了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宗旨,弘揚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旋律,以自己一個詩人的良知,用生命和靈魂賦予了自己的詩歌以強大的生命力。我在想,這就應該是楊輝隆地震詩的靈魂。詩歌一旦有了靈魂,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永恒的魅力。
楊輝隆在詩歌里面刻畫了無數(shù)個英雄的形象,這里面有總體刻畫的,有典型刻畫的,正是這些無畏的英雄,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中華民族的未來。詩人呼巖鸞用了“廢墟上的英雄群像”來作為楊輝隆詩評的題目,我個人覺得是相當準確的,楊輝隆正是通過自己的詩歌刻畫著這一個個無名的英雄,這一個個動人的英雄。詩人楊輝隆就這樣用自己的長詩,在汶川大地震的廢墟上樹立起了一尊尊高大偉岸的英雄群體塑像。這些英雄在地震前都是普通人,在地震遠去后還是普通人……但這些普通人在地震中站立起來了,讓“世界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堅不可摧的力量”。昂揚的韻律使全詩籠罩在戰(zhàn)勝震災重建家園的大悲壯大樂觀氛圍中,預示著祖國和人民的光明前景。詩人在詩歌的“春回災區(qū)”一章中,正是描繪了這種希望,這種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希望。楊輝隆在長詩里面真誠的歌頌了真善美,同時提到了人性的升華,求生的意志,人類之愛等等這些人性的本質(zhì)問題,使得詩歌具有了生命哲學意味。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楊輝隆在歌頌的同時還沒有忘記理性的思索,在長詩的結尾一章里思考著地震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帶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
讓我們再來體會一下楊輝隆那蓬勃的激情和悲痛下的堅強,讀讀這些讓我們充滿希望和熱血的詩句。地搖天不塌,巍巍我中華!無情的大地震可以震倒我們的房屋,破壞我們的家園,奪取同胞親人的生命,卻摧不垮我們鋼鐵般的意志,擋不住我們戰(zhàn)勝災難的勇氣。中國,從來沒有在一場災難中彎下膝蓋!中國,也不會因為一場災難,折斷騰飛的翅膀!面對巨大的災難,面對破碎的家園,面對死難兄弟的遺體,我們把滾燙的眼淚,風干成,戰(zhàn)無不勝的力量!大愛無邊,力量無窮。在大災難中,我們更看到了——中華民族高高挺起的脊梁,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戰(zhàn)勝災難的英勇無畏和頑強。汶川大地震,轟然倒塌的是建筑,而從廢墟中赫然挺立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是最有希望的孩子們。悲痛與感動同在。堅韌與愛心同生。團結與抗爭并肩。垂首致哀,13億顆心朝著同一個方向——透過眼淚,世界看到一個民族的希望,和堅不可摧的力量。春天是孕育,春天是成長,春天是蓬勃的希望……打不垮壓不倒的英雄的災區(qū)人民,英雄的中國人民,正在這一片浴火重生的春天的大地上,創(chuàng)造著新的奇跡,走向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當總理在北川一間教室寫下,“多難興邦”四個大字時,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都在感受著一種召喚——昂起倔強的頭顱,燃起火熱的心,為了明天,充滿希望地向前邁進,向前,向光明的未來前進……
這就是楊輝隆,博大深沉的愛,撕心裂肺的痛,堅強不屈的信念,充滿希望的未來,這一切的一切就構成了楊輝隆詩歌那巨大的魅力和動人的情懷。地震雖然遠去了,但地震帶給我們的傷痛依然存在,楊輝隆用自己的詩歌給我們指出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我們應該沿著這條道路勇敢的走下去,勇往直前。
大致說來,楊輝隆的詩歌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上幾類,當然,這其中肯定還有一些其他詩歌沒有包含在這些類別之中,這里就不一一列舉和論述了。這就是楊輝隆,一個至情至性的詩人,一個永不言棄的詩人,一個堅守著詩歌精神的詩人,一個愿意為詩歌奉獻出自己一生的詩人。
(郭大章: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為重慶巴蜀中學高中語文教師。)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